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迅速發展,全球非營利組織面臨重要轉折點,積極評估並開始引入 AI 以提升運作效率與社會影響力。
根據Candid的報告,65%的非營利組織對人工智慧表示出興趣,然而大多數組織對這項技術的熟悉程度仍然停留在初學者階段,尚未建立完整的AI策略與技術能力。Bonterra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合作非營利組織已經以某種形式採用了人工智慧,並且大多數表示有意在不久的將來進一步使用。
特別是小型非營利組織(員工少於10人)在這方面的採用率最高,許多組織開始使用聊天機器人和基於公共數據訓練的自定義大型語言模型。儘管如此,這些組織大多僅在內部運作中使用人工智慧,且使用時間不超過一年。
然而,儘管興趣和採用率上升,人工智慧的開發者和資金提供者卻未能跟上非營利組織的需求。Candid的研究指出,只有9%的非營利組織認為自己準備好負責任地採用人工智慧,三分之一的組織無法清楚地表達人工智慧技術與其使命之間的聯繫。許多組織擔心,人工智慧的採用可能會加劇他們所服務的社群所面臨的不平等問題。
Bonterra的調查也顯示,幾乎所有的非營利組織都對人工智慧公司如何使用他們的數據感到擔憂,三分之一的組織表示,未解決的偏見、隱私和安全問題正在限制他們的使用。
Bonterra的首席執行長Scott Brighton強調,隨著人工智慧的採用上升,組織必須優先考慮人而非數據點。他指出,人工智慧應該用來支持非營利組織的使命,而不是相反。這意味著,人工智慧的採用必須以人為本,並基於透明度、問責制和誠信。
儘管如此,許多非營利組織仍然缺乏內部的人工智慧培訓預算、政策或指導,這主要是由於基礎設施的不足。Fast Forward的共同創辦人Shannon Farley表示,非營利組織的運作受到資金的限制,資金提供者在確保非營利組織能夠優先考慮人工智慧的公平性和問責制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最小的層面上,非營利組織對人工智慧的採用仍然持謹慎態度,並在實施過程中依賴社群的反饋。Fast Forward的調查發現,70%的非營利組織在建立人工智慧工具和政策時使用了社群的反饋。最終,非營利組織關心的不是人工智慧本身,而是其對社會影響的實現。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