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沖繩海槽的深海之處,一種亮黃色的蠕蟲展現了生命的極限。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團隊近日發表研究,一種名為「赫氏副線蟲」(Paralvinella hessleri)的深海生物,竟能將劇毒的砷轉化為晶體盔甲,在攝氏 300 度、富含硫化物與重金屬的熱液噴口環境中生存。
研究團隊透過深海潛水器觀察到,赫氏副線蟲的身體覆滿鮮黃色光澤,其祕密就在於體內的「生物煉金術」。這種蠕蟲能將致命的砷元素吸收後封存於細胞內的液泡,並與硫化氫反應生成固態雌黃(As₂S₃)晶體,成功將劇毒轉化為無害的礦物沉積物。這一過程被稱為生物礦化作用,相當於蠕蟲在體內打造出化學防護罩。
研究發現,蠕蟲皮膚與鰓細胞中的黃色顆粒含砷量高達體重的1%,主要以毒性最強的亞砷酸鹽存在。然而,在特殊轉運蛋白與血紅蛋白的協調下,蠕蟲能精準地將砷與硫化物導入反應液泡,使化學毒素變為閃閃發光的防護晶層。
為確認硫化物來源,科學家測量了不同距離熱液噴口生物的硫同位素比值,證實赫氏副線蟲直接吸收了噴口釋放的硫化氫氣體。這意味著,它並非逃避有毒環境,而是「以毒攻毒」,將死亡化為防禦。
目前已知能進行類似礦化作用的動物僅有鱗足螺。
這次發現不僅拓展了生物化學的極限,也重新定義了生命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方式。研究團隊表示,未來將深入分析這種蠕蟲在分子層面的形成機制,進一步了解深海生命如何將毒素轉化為生存之盾。
研究已發表在《PLOS Biology》期刊。
(首圖來源:Wang, CC BY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