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賈伯斯與 Sony Music 大戰相比,Spotify 與蘋果互嗆實在無聊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3 月 25 日 14:29 | 分類 Apple , 數位音樂 , 電子娛樂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和賈伯斯與 Sony Music 大戰相比,Spotify 與蘋果互嗆實在無聊

創立於瑞典的 Spotify 在歐洲老家捅了蘋果一刀。上週,Spotify 創始人 Daniel Ek 發文,已向歐盟委員會提告,指蘋果利用壟斷地位球員兼裁判,對 Spotify 設下諸多限制,涉嫌不正當競爭。

歐洲監主管機構近年對科技公司的監管越來越嚴格,也是上週歐盟委員會向 Google 開出一張 17 億美元罰單,原因是 Google 與廣告主簽訂的合約有排他性協定。這也是歐盟連續第 3 年因壟斷巨額罰款 Google。

這場官司對蘋果可能是考驗,背後則是串流音樂競爭的必然結果。

版權費:Spotify 難以承受之重

Spotify 甚至做了個「公平競爭的時候到了」(Time to Play Fair)網站,圖文並茂列舉蘋果的「不公平之舉」:如蘋果強制收取 30% 分成,Ek 甚至稱為「蘋果稅」;他還說蘋果阻止 Spotify 接入 Siri、Apple Watch,限制 Spotify 版本更新。

蘋果很快就回覆,核心有兩點:第一,蘋果沒有限制 Spotify 的 App;第二,對數位商品和服務抽成 30%,是 App Store 一開始就訂下的規則,所有 App 都一視同仁。

壟斷者都是這樣,從來不覺得自己做錯了。

Spotify 丟下這句回答後,雙方口水戰暫告一段落。

這場「架」似乎來得有點莫名其妙。

就像蘋果說的,Apple Watch 的音樂分類下,Spotify 現在排名第一;應用內購抽成一直都是 App Store 的商業模式,對訂閱類服務,第一年 30% 抽成,後續會降到 15%。

軟體業是典型的高投入高回報產業,達到一定用戶規模後,邊際成本(複製、配置 App)會趨近於零,所以能承受 30% 抽成比例,蘋果優秀的體驗也促進 App 發展,雙方一起推動 App 生態繁榮。

▲ 一家成功的網路公司典型模型:用戶和收入增長遠快於成本增長。(Source:Ben Thompson

但 Spotify 和 Uber、滴滴一樣,屬於軟體業的異類。

名分析師 Ben Thompson 分析過 Spotify 的商業模式,不同其他軟體,Spotify 邊際成本其實很高,主要原因是要向音樂版權方支付高額版稅。

Spotify 和唱片公司、藝人分成比例很複雜,總體來說,計算歌曲播放量在平台總播量的比例,再根據比例從平台總收入分成;同時,唱片公司也會有保底版權收入,先期墊付分成等要求。

▲ Spotify 收入會隨著成本急劇上升。(Source:Ben Thompson

《紐約時報》報導,Spotify 和全世界最大 3 家唱片公司 Sony、環球、華納約定分成比率為 52%,實際上,Spotify 付給版權方的費用占收入比例更高。

也就是說,Spotify 收入增多同時,成本也快速增加,蘋果分成更增加了成本。

Spotify 增加利潤的根本途徑是獲得更多用戶,在此基礎上掌握議價權,向唱片公司爭取更低分成比例。而蘋果直接下場,推出串流媒體服務 Apple Music 就是 Spotify 的最大惡夢。

截至 2018 年第四季,Spotify 月活躍用戶為 2.07 億,訂閱用戶數 9,600 萬,依然是最大的串流媒體應用;但 Apple Music 也有 4 千多萬訂閱用戶,美國訂閱人數甚至超過 Spotify。

這是 Spotify 控告蘋果的根本原因。如果和當年賈伯斯與 Sony 音樂戰爭比起來,這場爭端堪稱「無聊」。

賈伯斯逼 Sony Music 就範:載入音樂業發展史的轉折點

音樂只占蘋果服務性收入一小部分,但一直是蘋果生態的重要一環。

iPod 是賈伯斯回歸蘋果後帶領公司走出困境的最重要原因,iPod、Mac 和 iTunes 一起,讓 CD 轉錄和聽音樂變成非常愉快的體驗。

▲ iPod Family。(Source:Matthieu Riegler, Wikimedia Commons [CC BY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但是,當消費者走出蘋果生態,購買或下載數位音樂時,就會面臨一片混亂:要麼免費但品質低劣且涉嫌違法的盜版音樂,要麼是高價購買唱片公司的訂閱服務,當然,幾大唱片公司的服務不互通。

唱片公司其實意識到面對盜版音樂的劣勢,當時最大的唱片公司之一華納音樂甚至主動找上賈伯斯求助,急切的態度讓後者很意外。

賈伯斯因此打算聯合唱片公司在 iTunes 出售音樂,他幾乎毫不費力就說服了 BMG、百代、環球和華納,除了 Sony Music。

Sony 的 Walkman 隨身聽是和 iPod 一樣劃時代的音樂播放器,甚至有很多證據表明 iPod 就是受 Walkman 影響才誕生。

▲ Sony 後來推出很多自訂版 Walkman。(Source:Joost J. Bakker from IJmuiden [CC BY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Walkman 曾讓卡帶銷量超過 CD,讓隨身聽成為文化現象。進入數位音樂時代,Sony 有和蘋果一樣的想法:整合硬體和軟體,成為數位音樂的領導者。

賈伯斯因此和 Sony Music 進行幾番拉鋸戰。時任 Sony Music 總裁的 Andy Lack 和賈伯斯進行了幾次貌合神離的「親密會談」後,最後忍不住吐槽對方,賈伯斯說 Lack「過度膨脹」,後者說自己必須保護 Sony Music 的利益。

另外 4 家唱片公司和蘋果達成協定後,Sony 終於不情不願在合約上簽了字。但雙方關係還是充滿爭議。iTunes 音樂商店上線第二年,Sony 推出同樣的服務 SonyConnect,但很快就因經營不善關了。

商業史上,Sony 和蘋果在數位音樂的勝負歸結於兩家公司組織架構的不同。

Sony 擁有劃時代的隨身聽,有一家很厲害的唱片公司,還有多年製造精緻消費電子產品的經驗。但身為大公司,有非常多部門和分支,各業務無法合作發展,例如數位音樂發展,會影響隨身聽和實體唱片的銷量。蘋果則在賈伯斯的領導下為一個整體發展。

即使到今天,Sony 的「大公司病」也沒有完全克服。3 月,Sony 全球行銷進階經理亞當‧馬許(Adam Marsh)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儘管我們是一家公司,但有時仍有障礙,Alpha 部門不想給行動部門某些東西,因為不想讓手機跟價值 3,000 英鎊的相機有同樣的拍照體驗。

所以最終,賈伯斯贏了。他將幾大唱片公司聯合,革新過去以一張唱片為單位銷售音樂的模式,而將專輯打散,以每首歌 99 美分的價格出售音樂。這也開啟了數位音樂的正版時代。

《賈伯斯傳》記載:

負責 iTunes 商店的艾迪‧庫埃預計,蘋果將在未來 6 個月銷售 100 萬首歌曲。事實上,iTunes 商店在 6 天內就賣掉 100 萬首歌。賈伯斯宣告:「這將為音樂業的轉折點,載入史冊。」

串流媒體音樂改變了什麼

iTunes 商店營運 5 年後,Spotify 悄悄上線了,開創了新的數位音樂模式:串流媒體音樂,用戶不需再購買、擁有一首歌曲,而是透過線上播放,獲得超大的音樂庫使用權。

這和 iTunes 之前唱片公司主導的音樂訂閱服務不太一樣,打破了公司間的藩籬,成為一個超級平台。

賈伯斯曾經很鄙視訂閱服務,因為在他看來,人和音樂之間有情感聯繫,相比訂閱到期後下載的音樂就消失,人們更願意完整擁有一首歌。

過去賈伯斯是對的。但網路頻寬不斷發展及智慧手機普及,讓人們不再介意是否「擁有」一首歌。

英國唱片業協會最近統計發現,過去一年,Spotify、亞馬遜音樂和 Apple Music 營運的音樂串流平台,英國創造了 4.68 億英鎊收入,同期相比增長 35%,在唱片業 8.655 億英鎊總收入占比為 54%,首次超過一半。

從實體唱片,到 iTunes 開創的單曲販售,再到 Spotify 開創的串流音樂,我們走過了 3 個時代。

對有版權的唱片公司來說,日子其實還不錯。進入串流媒體時代,盜版瘋狂的時期唱片公司遭受的損失正報復性地「補」回來。

2017 年,Spotify 收入 85% 都用於支付唱片公司版稅,這家全世界最大的串流音樂公司是否獲利、獲利多少,都掌握在唱片公司手中。

但音樂人喜憂參半。串流音樂平台和唱片公司、音樂人之間的分成模式,決定了音樂人獲得的報酬,更趨近平台歌曲的平均水準。雖然這有利於一部分歌手,但對頂級歌手來說,從串流平台獲得的收入仍遠低於實體唱片、商業演出獲得的收入。

▲ 泰勒絲。(Source:Flickr/GabboT CC BY 2.0)

2014 年,小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曾批評 Spotify「不尊重藝術家的創作價值」,並將自己作品全部下架。

但總體來說,串流媒體是無法阻擋的趨勢,音樂人也在適應新時代。

據 Billboard 統計,2013~2018 年 5 年間,百大單曲榜(Billboard Hot 100)的歌曲平均時長從 3 分 50 秒降至 3 分 30 秒,2000 年時還一度超過 4 分鐘。

這就是串流媒體的影響。

我們聽歌的行為也在改變。與靠電台 DJ、自我發現搜尋音樂相比,我們越來越依靠串流媒體的建議,AI 根據聽歌紀錄,並結合平台所有人的習慣,源源不斷建議我們「可能喜歡的音樂」。

所以,我們聽的歌越來越多,但也越來越「懶」。不過因系統建議,看起來我們音樂口味越來越多元,史丹佛商學院的研究顯示,在串流平台,我們聽了更多獨立藝術家和小眾音樂人的音樂。

有意思的是,人類的天性也讓這種情況更明顯,《好奇心日報》調查一群年輕人後發現,當自己喜歡的「小眾音樂」爆紅後,不少人會迅速脫粉。

人類真是可愛的動物。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potify)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