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2018 年邁入高齡社會,更將於 2026 年步入超高齡社會,不過銀髮族不再奉行「節儉是美德」,反而是「有錢沒處花」,專家建議,產業界應擁抱銀髮商機,一同壯大市場、分食銀髮大餅。
國家發展委員會最新人口推估指出,2018~2030 年間,總人口約減少 16 萬人,但因人口老化,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增加 216 萬人,平均每年增加 18 萬人。
老年人口數持續增長,會對台灣的社經環境帶來怎樣的改變?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張慈映表示,工研院連續幾年的觀察後發現,戰後嬰兒潮的父母輩,是在艱困環境中成長,他們完全不想花錢,最大心願是把儲蓄留給子孫。
不過到了戰後嬰兒潮(1946~1964 年),張慈映表示,他們想法雖受到父母輩影響,但這十幾年下來,觀念一直在轉變,以前認為要「養兒防老」,現在變成「養老防兒」,加上這世代經歷過經濟繁榮期,甚至擁有多筆房產,消費力相當雄厚,「是敢花錢的世代」。
衛生署前署長、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志良也指出,社會大眾應該打破老年刻板印象,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其實只有 16% 需要長期照護;若參照日本銀髮產業發展,再以台灣的人口計算,台灣在 2026 年達超高齡社會後,將衍生新台幣 3.6 兆元的新興消費商機,銀髮族將成未來的消費主力。
然而,張慈映表示,相較於學生族、粉領族已成為各行各業明確的目標客群,產業界卻沒有投注太多心力在銀髮族,由於供給沒有跟上需求,導致老年消費世代有錢沒處花,銀髮產業僅處於初階發展階段。
張慈映認為,各行各業都可以思考如何透過異業結合,搶食銀髮族大餅;以日本為例,食品產業在高齡營養食品已相當成熟,會開發容易咀嚼、易吞嚥的產品,這可以成為台灣的切入點。
至於台灣產業界的發展,張慈映表示,近幾年已有月子餐業者跨足銀髮市場,提供銀髮膳食,銀髮交通方面,皇冠大車隊、台灣大車隊也提供可搭在輪椅的無障礙計程車服務。她建議,食、醫、住、行都可以異業結合,「生活支援」會是很好的發展方向。
楊志良進一步指出,台灣從高齡社會步入超高齡社會的速度比其他國家還要快,如果能夠化危機為商機,將銀髮產業發展起來,未來有機會輸出台灣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楊志良也提醒,面對人口結構轉變,除了扶植銀髮產業發展,政府更應改變想法,政策基調轉為對人口減少的經濟政策,而非停留在人口紅利時期的思維,且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刻不容緩,才能替超高齡社會做準備。
(作者:潘姿羽;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