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無聊」可能對防疫造成威脅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2 月 28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科技生活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研究:「無聊」可能對防疫造成威脅


覺得生活一成不變,很無聊嗎?現在有專家指出,在因 COVID-19(武漢肺炎)而封城的狀況下,人們會因為感到「無聊」,變得更容易做錯事。

隔離疲勞,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

當疫情不斷延燒,天天關在家裡、哪裡都不能去的生活持續好幾個月後,人們漸漸產生「隔離疲勞」(quarantine fatigue),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覺得多出的大把時間不知道該做什麼,生活過得好無聊。

無聊可能導致真實的問題發生

乍看之下,無聊似乎只是個小問題,畢竟比起猖狂的確診率跟死亡率,抱怨自己有很多空閒時間,聽起來有點太小題大作。但現在有專家指出,「無聊」已經不只影響個人心理狀態了,還可能導致真實問題發生。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和美國杜克大學學者就發現,比起其他人,容易無聊的人更可能打破社交距離的規定然後群聚;另一個發表在期刊《人文社會科學傳播》(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則認為,無聊會讓人難以自我控制,進而做出違反規定的事。

▲ 無聊的時候,就算電動遊戲也可能讓人難以覺得有趣。(Source:Unsplash

無聊促使人做不一樣的事

任職於滑鐵盧大學,並參與「無聊與疫情關係」研究的認知神經科學家丹克特(James Danckert)說,當人們出於各種理由,沒辦法對當下正在做的事感到滿足時,「無聊」其實就是訊號,告訴你是時候去做些別的事了,那種不安又無法專注的感覺,正是大腦促使我們抓一抓那種如同搔癢的不滿足感。

太忙也會感到無聊

但也不是每個人的無聊都一樣。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心理學助理教授韋斯特蓋特(Erin Westgate)就點出兩種導致無聊的狀況:一是對事情失去專注力;二是做事當下,覺得一切都沒意義。

所以也不只是「無事可做」才會導致無聊,相反地,有時候人們正是因為太忙了,或因工作、小孩,當有太多事必須做的時候,反而導致無法專注目前正在做的事,並因此感到厭煩和無聊。

▲ 當瑣事接連而來,太多必須要做的事情反而會讓人感到厭煩和無聊。(Source:Unsplash

無聊讓人冒風險

於是,當人們想要打破那種無聊的感覺時,就更有可能會做出有風險的事。認知神經科學家丹克特研究指出,像是吸毒、酗酒,或甚至是自我傷害等高風險行為,都和「無聊」有某種程度關聯。

無獨有偶,早在 2014 年,一篇刊登在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的論文也表示,實驗當受試者被要求一個人身處沒有任何娛樂設備的地方時,有些人甚至寧願選擇電擊自己,也不要忍受無聊。

因此疫情限制人們行為時,面對長期防疫措施,還有那些想做卻不能做的事時,人們傾向承擔風險做一些別的「錯事」,像是破壞防疫規定,並以此解決無聊的窘境,也就不是沒有可能。

▲ 對被封城措施限制的人們來說,有些習以為常的事都變得遙不可及。(Source:Unsplash

狀況有跡可循

這個推論也不是沒有道理,像是 BBC 就點出相應例子:確診數字持續攀升的情況下,美國聖誕假期前後搭乘航空的旅客還是暴增;佛羅里達州全民確診率目前徘徊在 11% 左右,但人們依舊持續到室內餐廳用餐;甚至在路易斯安那州,有四分之一確診案例來自酒吧、餐廳,以及賭場群聚感染。

不是無聊「造成」人們做錯事

但當學者提出「無聊」和「破壞防疫」的關係時,同時也聲明,這並不代表無聊「造成」人們做錯事。

「我不能說是無聊造成人們做那些事,」還沒有詳細數據支持理論的情況下,認知神經科學家丹克特表示:「我只能說,它們之間必然有某種聯繫。」

不要拿無聊當藉口

不管怎麼說,即使沒有疫情,感到無聊也是稀鬆平常。所以與其產生挫折感,又或拿無聊當成不理智行為的擋箭牌,丹克特建議人們還是要好好思考自己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感覺。

丹克特說:「反思為什麼感到無聊,想想你對在做的事哪裡不滿意,這有助你找到適合的替代活動。」

(本文由 地球圖輯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