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與行星磁場的拔河比賽,木星、土星和天王星對太陽活動的反應比科學家預期的還活躍。木星反應更有趣,每月會遭遇數次太陽風猛烈衝擊,壓縮磁層,形成溫度超過 500°C 的巨大高溫區域。 繼續閱讀..
太陽風頻繁擠壓木星磁場,引爆高溫熱浪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4 日 21:56 | 分類 天文 |
太陽風頻繁擠壓木星磁場,引爆高溫熱浪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4 日 21:56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太陽與行星磁場的拔河比賽,木星、土星和天王星對太陽活動的反應比科學家預期的還活躍。木星反應更有趣,每月會遭遇數次太陽風猛烈衝擊,壓縮磁層,形成溫度超過 500°C 的巨大高溫區域。 繼續閱讀..
NASA 最新紅外線望遠鏡 SPHEREx 拍下首批宇宙影像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3 日 22:19 | 分類 天文 | edit |
SPHEREx 太空望遠鏡(Spectro-Photometer for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e, Epoch of Reionization and Ices Explorer)首次太空啟動偵測器。
太空任務「透鏡」:探索土衛六極低溫環境下的碳氫循環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2 日 22:06 | 分類 天文 | edit |
土衛六又稱「泰坦」,是土星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除了地球,唯一地表有大量液體的天體,甲烷和乙烷以液態及氣態參與地質與大氣之間的化學反應循環,與地球水循環十分類似。美國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團隊,今年月球與行星科學會議提出全新任務構想:「透鏡」(LOOKING GLASS),旨在將土衛六當成地球「暗鏡」,深入探索碳氫循環、地質活動與潛在外星生命相關的化學研究。 繼續閱讀..
銀河中心強磁場可能抑制恆星誕生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1 日 22:01 | 分類 天文 | edit |
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 C(Sagittarius C)是物質豐富的恆星育嬰室,卻長期呈現異常低的恆星形成率。近期,天文學家使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資料推測,強磁場可能是抑制恆星形成的主因。 繼續閱讀..
替幽靈粒子秤重!KATRIN 實驗再縮限微中子質量上限:不超過 0.45 eV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1 日 12:44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對我們而言沒什麼存在感的微中子就像幽靈,能影響構成宇宙的巨大結構,科學家正不斷嘗試釐清微中子質量。近日,德國 KATRIN 實驗數據最新分析結果出爐,表明微中子質量上限不超過 0.45 eV,比電子輕 100 萬倍。 繼續閱讀..
NASA 更新小行星 2024 YR4 尺寸估算與撞月機率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0 日 21:47 | 分類 天文 | edit |
2024 年 12 月首次發現近地小行星 2024 YR4 以來,NASA 與全球行星防禦團隊持續觀測與分析軌道,並確認小行星對地球不構成重大撞擊威脅。NASA 最近使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紅外線觀測數據,降低小行星尺寸估算的不確定性。最新結果 2024 YR4 直徑約 53~67 公尺,等於一棟十層樓高的建築物。 繼續閱讀..
令科學家意外,確認小行星 2024 YR4 起源自主帶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0 日 17:5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去年底才剛發現就被暱稱為「城市殺手」的小行星 2024 YR4,在 2032 年撞擊月球機率已上調至 3.8%。經過數月追蹤,現在天文學家還確定 2024 YR4 外型與內在組成,以及它起源自意想不到的地方。 繼續閱讀..
土衛六地下海洋可能有生命,但總量僅相當一隻胖貓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0 日 12:56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土衛六泰坦是土星最大衛星,也是個引人入勝的世界,它被液態甲烷河流湖泊、冰冷巨石和煙塵狀沙丘覆蓋,同時引發人們猜想朦朧大氣層下是否可能潛伏著外星生命形式。最近,一篇新研究指出土衛六地下海洋 480 公里深處可能存在食用有機物質的簡單生命形式,但數量不多。 繼續閱讀..
毅力號目睹火星塵龍捲互相吞噬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09 日 22:39 | 分類 天文 | edit |
美國太空總署毅力號探測器拍攝的短片,可看到火星塵龍捲正在吞噬較小塵龍捲。這些旋轉高聳氣柱和塵埃在火星很常見。毅力號團隊拍攝較小龍捲風消亡過程,更了解火星大氣層的氣流作用。 繼續閱讀..
距離僅 150 光年的死星系統,注定數十億年後爆炸為特殊超新星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09 日 12:3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白矮星是大多數恆星演化的最終型態,偶爾我們會發現 2 顆白矮星彼此緊密圍繞的聯星系統。根據調查,一對距離地球約 150 光年的雙白矮星系統,似乎已注定在 23 億年後爆炸為 Ia 型超新星(Type Ia supernova)。 繼續閱讀..
英國推新型核融合火箭概念,前往火星時間縮一半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08 日 16:33 | 分類 天文 , 尖端科技 , 航太科技 | edit |
無數科學家追逐核融合夢想幾十年,希望有朝一日能運用無限能源,至今雖然傳出幾項突破,但夢想尚未轉為現實。英國新創公司 Pulsar Fusion 近日公布一款可重複使用的核融合動力火箭計畫,稱為 Sunbird,不只火星前往,連穿越太陽系的時間都縮短一半。 繼續閱讀..
哈伯望遠鏡 10 年數據追蹤,天王星一天時長比過去計算多 28 秒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08 日 12:3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天王星手頭多了點時間。一組國際天文團隊使用新方法與哈伯太空望遠鏡 10 年數據,對天王星內部旋轉速率進行新測量,完善該行星自轉週期,發現天王星的一天比過去航海家 2 號數據估計值還要多 28 秒。 繼續閱讀..
透過宇宙透鏡觀察螺旋星系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08 日 10:40 | 分類 天文 | edit |
這張來自 NASA / ESA / CSA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照片展示了一個罕見的愛因斯坦環(Einstein Ring),這是一種由重力透鏡效應產生的天文現象。乍看之下,它似乎是一個形狀奇特的星系,但實際上是由兩個彼此相距遙遠的星系組成。較近的前景星系位於中心,而較遙遠的背景星系則似乎環繞著前景星系,形成一個環狀結構。 繼續閱讀..
哈伯望遠鏡帶來天王星大氣新見解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08 日 7:4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天王星一直以近乎橫躺的方式繞著太陽運行,造就一個奇怪而神祕的世界。如今,研究人員使用美國太空總署的哈伯太空望遠鏡,針對天王星的大氣成分和動態進行了 20 年的追蹤,有了最新的發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