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跨學科理論與數學科學中心(iTHEMS)的研究團隊領導下,科學家們成功開發出首個能模擬銀河系規模(約一千億顆恆星)的高解析度銀河形成模擬技術。這項突破性成果於 2025 年 7 月正式發表。
用 AI 模擬整個銀河系?日本科學家真的做到了 |
| 作者 TechNews 編輯台|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9 日 8:1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天文 |
用 AI 模擬整個銀河系?日本科學家真的做到了 |
| 作者 TechNews 編輯台|發布日期 2025 年 11 月 19 日 8:1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天文 | edit |
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跨學科理論與數學科學中心(iTHEMS)的研究團隊領導下,科學家們成功開發出首個能模擬銀河系規模(約一千億顆恆星)的高解析度銀河形成模擬技術。這項突破性成果於 2025 年 7 月正式發表。
大麥哲倫星雲首探測到五種複雜有機分子,暗示宇宙各處都有生命基石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29 日 17:14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生命如何在地球上誕生?該問題核心在於構成生命的基本有機分子從何而來。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這些分子合成於早期太陽系的冰冷塵埃盤,後再經彗星、小行星「快遞」到年輕地球。 繼續閱讀..
銀河系中心過量伽馬射線輝光,可能是暗物質第一個間接證據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17 日 15:51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銀河系心臟地帶有處過量伽馬射線區域長期困擾天文學家,分不清這些光芒來自暗物質粒子碰撞還是快速旋轉的大量脈衝星。現在新研究基於 NASA 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數據,帶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解釋:銀河系過量伽馬射線光,可能就是我們苦尋已久的暗物質粒子碰撞湮滅留下之「殘影」。 繼續閱讀..
外星人因無聊停止探索?疑科技不夠先進難被偵測 |
| 作者 中央社|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16 日 13:30 | 分類 科技趣聞 | edit |
數世紀以來,偉大的思想家們一直在思索,既然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行星,為何我們仍未看到地球以外存在智慧生命的任何確鑿跡象。 繼續閱讀..
銀河系有「巨浪」波動,推動數千顆恆星位移數百光年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03 日 14:51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宇宙萬物包括銀河系都非靜止不動,而是一直在旋轉搖晃,最近蓋亞衛星數據分析顯示,有股像「巨浪」的波動從銀河系中心向外蕩漾,導致數千顆恆星位移數百光年。 繼續閱讀..
人馬座 B2:銀河系最活躍的恆星搖籃 |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9 月 30 日 22: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NASA 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將目光投向銀河系中心附近的人馬座 B2 分子雲,這是銀河系中最龐大且最活躍的恆星形成區。最新觀測不僅揭示了大量大質量恆星與發光的宇宙塵埃,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細節,讓研究人員能夠更深入探究大質量恆星形成的謎團。
蓋亞衛星超詳細新 3D 地圖,放大銀河系恆星育嬰室結構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9 月 21 日 17:41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新生恆星形成場所通常被厚雲覆蓋,難以研究,但我們可透過測量消光(Extinction)「看出」多少來自恆星的光被塵埃阻擋。近日,科學家根據蓋亞衛星數據繪製銀河系恆星形成區域塵埃分布最精確 3D 地圖,未來可幫助天文學家更精確計算恆星質量、年齡和距離,更理解銀河系內恆星形成史與演化過程。 繼續閱讀..
在銀河系,煙灰行星可能比水冰星球更常見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9 月 03 日 12:56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相較水行星或岩石行星,含大量有機碳的「煙灰行星」在銀河系可能更普遍,重塑我們對行星族群組成、適居帶分布的預期與觀測策略。 繼續閱讀..
偵測迄今最亮快速電波爆發,確認來自附近星系旋臂邊緣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8 月 24 日 11:38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快速電波爆發是毫秒級的宇宙現象,出現與消失都在眨眼之間,難以確認起源。但最近天文學家使用韋伯太空望遠鏡與 CHIME 望遠鏡,偵測到迄今最明亮快速電波爆發並得以追蹤出處,確認它來自距地球約 1.3 億光年的星系邊緣一顆大質量老恆星爆炸。 繼續閱讀..
銀河系中心發現新巨型分子雲,向內輸送物資藏星系演化線索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23 日 15:52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在銀河系中心附近原被認為空無一物的區域,新發現直徑達 200 光年的巨大分子雲結構,就像將材料帶入銀河系中心的隱密小路,可能影響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 A* 成長及活動。 繼續閱讀..
地球落在 20 億光年寬「空洞」中心,扭曲我們對宇宙膨脹速度理解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6 日 15:52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宇宙自大爆炸誕生後一直膨脹,但科學家至今無法確定實際膨脹速度,因為 2 種主流觀測方法得出明顯不同的膨脹速率。這個問題或許現在有解,根據新說法,銀河系可能位於宇宙局部低密度區域,導致我們觀測到的宇宙膨脹速度比整體宇宙平均值快,解釋為何使用不同方法測得的哈伯常數存在差異。 繼續閱讀..
銀河系周圍可能隱藏著 100 個未發現星系 |
| 作者 TechNews 編輯台|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4 日 15:45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天文學家們可能即將揭開一個長久以來被遺忘的星系族群。根據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研究,透過超高解析度的模擬和先進的數學建模,科學家預測銀河系周圍可能存在多達 100 個未被發現的衛星星系。 繼續閱讀..
韋伯望遠鏡首以「直接成像」方法,發現質量超低的全新系外行星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26 日 12:1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投入宇宙搜索 3 年,韋伯太空望遠鏡首次透過直接成像方法發現一顆「全新」系外行星 TWA-7b! 繼續閱讀..
過去 5,600 萬年內,近距離路過太陽系的恆星並未改變地球氣候 |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19 日 16:07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當太陽在銀河系內高速移動,無可避免會與其他天體軌道交錯,比如約 7 萬年前,蕭茲星系統就曾穿越太陽系外圍歐特雲,距離太陽不到 1 光年。如此近距離路過我們的恆星,是否曾擾亂地球軌道並引發劇烈氣候變化?一篇新研究指出,不會。 繼續閱讀..
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碰撞的不確定性 |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07 日 21:29 | 分類 天文 | edit |
早在 1912 年,天文學家就意識到仙女座星系(當時認為是星雲)與銀河系,兩邊以秒速約 110 公里靠近。一世紀後,天文學家用哈伯太空望遠鏡測量仙女座星系側向運動,發現微不足道,以至於最終與銀河系迎面相撞幾乎是必然,兩個星系會在約 45 億年後激烈碰撞,最終合併成一龐大星系。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