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鱈不是鱈魚,調查組織:五分之一魚亂標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9 月 11 日 12:00 | 分類 國際貿易 , 生態保育 , 生物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圓鱈不是鱈魚,調查組織:五分之一魚亂標示


難得去吃鐵板燒,想來片灑滿胡椒的香煎鱈魚,但在準備開動之前,你確定盤子上的魚真的是鱈魚嗎?

五分之一機率是其他魚

國際海洋保護組織(Oceana)在 7 號發表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市面上平均每 5 隻魚,就有一隻魚的標示是錯誤的。這種情況在整條海鮮產業鏈──零售業、批發商、進出口、商品加工、包裹與寄送──通通發生過,還有很多是故意使用誤導標示。

報告指出雖然有些商人會因為標示錯誤而被罰款或是被抓去關,但是「還有更多人沒被抓到」。如此低風險又能輕易賺取的暴利,也讓海鮮造假的風氣一直居高不下。

下載自路透 Shoppers check out the selection of poke - a traditional Hawaiian dish of dressed, raw ahi tuna or other fish - in the deli case at Malama Market in Haleiwa, Hawaii December 30, 2015. Hawaii, whose economy depends heavily on tourism, sees a brief lull in visitors each year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But in addition to the usual tourist destinations, the state shows a unique overlay of mainland U.S. culture atop tropical beauty year-round. Picture taken December 30, 2015. REUTERS/Jonathan Ernst - RTX22F6Q

▲ 這份報告分析了 55 個國家超過 200 份的期刊文章、新聞報紙、政府文件、非營利組織報告。並針對全球市場的魚進行抽樣調查,發現被檢查到的 2 萬5,700 隻魚,有  19% 的魚被標示成錯誤的魚種。(Source:達志影像)

消費者的食安危機

「這替海鮮業帶來了很嚴重的問題,」國際海洋保護組織說道:「不僅消費者錢包受騙、他們的健康也有可能受到危害。」因為根據研究結果,20% 以假亂真的魚裡面,有十分之六是帶有毒性或是重金屬累積過高的魚類。

下載自路透 A grilled pufferfish testicle, cooked by Yoshihiro Narisawa, the owner and chef of Tokyo

▲ 圖為碳烤河豚睪丸,是由東京法式餐廳的主廚成澤由浩所料理。(Source:達志影像)

舉例來說,河鲀(Pufferfish,俗稱河豚)就曾經被拿來替代過義大利的魷魚(Squid)、中國的鱈魚(Cod)、台灣的剝皮魚(Filefish)、芝加哥的鮟鱇魚(Monkfish)──若是吃到沒有處理好的河魨,河魨毒素可是會要人命的,在芝加哥的一對夫婦就因為誤食河豚,讓女方在醫院躺了整整一個禮拜!

報告中也指出,在某些國家,用通稱的名字來稱呼不同種類的魚是沒有問題的,這就讓商人有更多大做文章的空間,希臘、美國都有這樣的情況。

 

同樣有「鱈」家系大不同

以鱈魚來說,我們所熟知的「圓鱈」其實不是鱈魚(Cod),而是屬於完全不同生物類別的「油魚」(Escolar)(圓鱈是鱸形目,真正的鱈魚是鱈形目)。

「白鱈」(Hake,又稱 Whiting)雖然跟鱈魚都是鱈形目,但比較像是鱈魚的遠親,價格也比較便宜。除了報告中提到的這兩種魚,根據衛福部的資料,在餐廳中看到的「扁鱈」也跟鱈魚無關,而是俗稱的大比目魚。

下載自路透 A shopper reaches out for a tray of fish at a market in Naha on Japan

▲ 研究指出鯰魚在全世界總共「代替」過 18 種不同的魚類。(Source:達志影像)

各種魚類遭到冒用

除此之外,報告也指出一些魚目混珠特別嚴重的案例,在義大利所抽樣的 200 隻魚裡頭,就有 82% 的石斑魚、鱸魚、劍魚遭到其他魚類冒用,一份 2015 年的研究曾在布魯塞爾的餐廳抽出 69 隻黑鮪魚檢查,發現有 98% 都是其他種類的魚。

更糟糕的是,還有餐廳會用一些快絕種的魚類來代替一些價格昂貴的魚,像加州的某間壽司餐廳就曾經被抓包用鯨魚肉代替黑鮪魚。

這樣的情況幾乎遍布全世界,其中鯰魚(Asian Catfish,俗稱塘虱魚),又是最容易拿來冒用其他魚類的魚,像前面提到的鱈魚、紅鯛、石斑魚都曾經被鯰魚冒名頂替過。

下載自路透 A fisherman throws a fish during the traditional carp haul in the village of Stankov, near the south Bohemian town of Trebon October 15, 2013. Carp harvest starts in October ahead of the forthcoming Christmas season. REUTERS/David W Cerny (CZECH REPUBLIC - Tags: ANIMALS ENVIRONMENT TPX IMAGES OF THE DAY) - RTX14C27

▲ 有鑑於歐盟已經針對魚類標示以及生產流程進行一系列的法規。國際海洋保護組織希望美國接下來能夠效仿歐盟,建立明確的名稱標示以及可以追蹤的流程。(Source:達志影像)

需要透明流程

Oceana 的主管洛厄爾(Beth Lowell)說:「如果沒有明確的追蹤流程,消費者就很容易受騙,努力工作的誠實漁夫反而會被剝削。就是因為海鮮的生產製造流程漫長、複雜、不透明,才讓不肖業者有辦法在裡面搞小花樣。」因此他提到應該針對來源標示和透明化流程制訂相關法規。

掌握各種資訊  打擊不肖業者

「消費者有權力知道他們盤子中的海鮮是哪種魚類、從哪來、怎麼被抓,只有知道這些流程之後,我們才能相信自己得到的資訊是正確的,也只有掌握到整個魚類從上而下的生產流程,我們才有辦法真正打擊這種魚目混珠的行為。」洛厄爾進一步提到。

下載自路透 Kids dressed as fish take part in a carnival party at a school in Pontevedra, Northern Spain February 16, 2007. REUTERS/Miguel Vidal (SPAIN) - RTR1MHD3

▲ 為了不要讓鱈魚名字被濫用,台灣衛福部也打算在明年 1 月 1 日實施魚類「正名」。(Source:達志影像)

NFI:不需要更多法條

不過顯然還是有人並不認同這樣的結果。

美國國家漁業協會(National Fisheries Institute,NFI)在接受 CBS  訪問時就說:「他們聲稱那造假的 20%,很多本來就是會在名稱上混用的魚類。」

NFI 也認為現階段比起制訂更多的法律,實質行動力反而比較重要:「法律、規範、禁令,那些東西早就已經在法典裡了。」

(本文由 地球圖輯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