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層出美好的未來,3D 列印醫材技術飛升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2 月 12 日 12:00 | 分類 3D列印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積層出美好的未來,3D 列印醫材技術飛升

採用層層堆疊的加法方式製作的新式技法「積層製造技術」、又稱 3D 列印,近年一躍成為當紅炸子雞。隨著 3D 列印技術飛升,連帶使 3D 列印醫材技術突飛猛進,以往維持觀望態度的台灣相關產業,紛紛站上起跑線,準備向前衝。

根據權威調研機構 IDC 報告指出,2016 年全球 3D 列印市場達 159 億美元,約新台幣 4,977 億元,並以年複合成長率 24.1% 增加,預估 2020 年將達到 354 億美元,約新台幣 1.11 兆元。如此龐大的產值,顯見 3D 列印市場已漸趨蓬勃。

依據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分析指出,3D 列印用於醫療應用的市場產值,2013 年全球約為新台幣 106 億元,成長率約 15.4% ,比 3D 列印市場的成長率 13.5% 還大;Industry ARC 甚至認為年度成長率達 18.3%。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預估 2019 年全球市場達新台幣 289.7 億元;而 Medical Market Research 更樂觀的預估,有機會在 2020 年時達到新台幣 750 億元的規模。

椎間盤醫材研發  工研院技術領先

針對積層製造技術,工研院成為眾多企業的後盾,提供卓越領先的技術,帶領產業齊步邁向 3D 列印市場,無論從技術、設備、人才養成及系統整合上,皆能助企業一臂之力。南部雷射光谷育成暨試量產工場啟動後,有多家企業進駐,透過國內首座試量產工場的建立,在南台灣建立雷射應用產業聚落。

工研院提供多項可移轉技術及先期授權技術及專利,降低企業進入 3D 列印市場的門檻。多所學校及業界先進若想將人才導入市場,工研院也可培訓人才、技術交流,甚至也提供產品試製,針對業界初期無法投入這麼多設備、缺乏人才,但想跨足 3D 列印領域,工研院可以協助小型試量產。

3D 列印在產業界獲得重視,工研院日前也舉辦智能雷射、積層製造成果發表暨研討會,展現最新技術能量,當中各式 3D 列印醫材成為展場上一大亮點。

工研院雷射與積層製造科技中心副理林得耀提醒,「3D 列印仍是一個工具,它不是取代現有的加工。」從製造觀點來看,3D 列印的表面處理很難做到絕對光滑,但只要在結合面達到需求,即可充分提供廠商客製化使用。甚至,未來醫材使用到的仿生結構,也提供 3D 列印絕佳的切入點。

林得耀強調:「3D 列印應用在醫材上,便於設計與模擬更是一大優勢。」金屬 3D 列印目前已成功應用於包括顱顏修補、牙床或牙根設計及骨釘、關節等醫材上,「由於可輕易設計內部鏤空結構,比起傳統 CNC 加工,3D 列印可做到形貌完全一樣,但重量可能不到傳統加工法的一半。」

工研院亦結合院內生醫領域的數位設計與 3D 列印技術,研發出能服貼人體骨頭外型的新式脊椎固定板,除了增加舒適度、減輕異物感,強度也獲得提升。

椎間盤支架 (cage)目前在台灣的使用量約 3 萬 5 千顆,國際上也一直是脊椎醫材銷售的主流產品。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工程師蔡佩宜指出,工研院應用 3D 列印的椎間盤支架採用生醫級材料,從結構設計、細胞驗證開始,現在更已經過一連串的動物試驗,不久後將持續進行臨床試驗,盼能早日完成到實際醫材應用的最後一哩路。

最蓬勃產業  台灣企業蓄勢待發

通業技研董事長紀崇楠指出,以往全球 3D 列印市場以汽車生產領域為主,航太國防零組件次之,而應用於醫學領域中的牙材,於近幾年來亦有相當的成長。雖自 2014 年才開始萌芽,但近兩年來無論獲利、市場規模,都有飛升跡象,且 3D 列印龍頭廠商像是 EOS、SLM Solutions、Arcam 等大公司,也逐漸關注及聚焦於醫療領域。

身為最早投入 3D 列印市場之一的台灣企業,紀崇楠分析產業結構,其中 3D 列印應用於醫療技術面可分為:光聚合,含數位光處理、立體光科技術、二光子聚合等,通常適用於高分子類像是塑膠類材質的技術,產品多為護具、手術導板及器具等塑膠製品。

紀崇楠特別指出,將來 3D 列印醫療市場的材料除金屬外,質地堅硬、耐熱的陶瓷也會是重要的發展趨勢。台灣企業欲在 3D 列印醫材市場上佔得先機,可以發揮的方向很多,不怕沒舞台,「唯一要擔心的則是涉獵的東西越來越多,人才與硬體技術的開創,將會耗費多少成本?」

3D 列印醫材  改變醫師手術習慣

紀崇楠分析,世界各國都在尋找產業下一個藍海之際,紛紛嗅出 3D 列印於醫療應用上的無限可能性。根據 SmartTech Market Publishing 提供的數字,醫療用 3D 列印材料產值,2014 年為新台幣 16.5 億元,預估到 2019 年會達 1,138.5 億,是相當驚人的成長,而市場規模主要來自植入物。針對市場規模分析,目前以美國的需求量最高,14 年已達 36.7%,歐洲次之,預估未來會取代北美成為第一大市場。而亞洲實力不容小覷,根據 Industry arc 分析,5 年內將顯示最高年複合成長率達 37%。

逐漸蔚為全球趨勢的 3D 列印於醫療應用,主要領域目前以用於牙科、骨科及顱顏科的醫療植體的市場為大宗。紀崇楠指出,其中以牙科最成熟,需求也最大,畢竟牙齒數量多,不像器官一人只有一個,且工件最小,最適合 3D 列印。零件小、生產度速快,相對毛利高;而用於骨科、脊椎修復等市場也很可觀,未來將開發更多新的應用。

另外,手術導板也是 3D 列印生醫發展上正夯的議題。他表示,手術導板能縮短病患麻醉時間及手術時間,加上導板可以事先規劃,不用像以往醫師進手術房才思索怎麼做,風險較大,如今有手術導板可讓手術團隊預習,手術動作及流程都確認過,降低手術風險低。紀崇楠笑說:「運用手術導板協助醫師,該切的地方切、該鑽的地方鑽,減少手術誤差,加快手術速度。很多醫師未與 3D 列印的手術導板搭配前,沒享受過它的好處,用過後都會『上癮』,反而希望每場手術都有 3D 列印的手術導板協助。」

值得一提的是,3D 列印於生物工程醫療應用上,有無限想像空間。生物列印雖未有商業行為,但其實已逐漸朝協助製藥發展。紀崇楠說:「以前製藥從實驗室到動物實驗、人體實驗要經過漫漫長路、耗費巨資,如今運用生物列印、細胞列印,能印出人體組織、直接用藥,一有毒性馬上修改配方。」並用汽車工業來說明,以前可能等製作一部車、去撞車測試再改進,3D 列印技術純熟後,直接運用科技縮短實驗。

客製化醫材提高醫療品質

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博士謝明佑分享經驗,從針對牙科及矯正器械產品、整形正顎輔助器械產品及服務,到數位手術規劃服務、手術導板設計及列印,並逐步進行技術移轉,將醫療資源做有效分享。

謝明佑指出,以口腔顎面外科常見的外傷為例,透過 3D 列印技術,客製化醫療模型、手術導版,甚至連獨特的手術模具及術後整形及輔具,都能一貫化作業,不僅能增加手術成功率,根據統計,透過 3D 列印技術,能縮短將近 30% 的手術時間,減少病患麻醉時間、降低風險,更能提高醫療品質。

謝明佑表示,「針對 3D 列印應用於臨床, 3D 列印醫療研發中心對應不同科別上,已有不同的 SOP。醫師針對病患需求下達指令,7 個工作天就能列印出所需之模具、手術導板或是術後輔具等,為病人客製化專屬醫材。」從最早的醫學模型,到手術導板、器械設計等,中心技術逐漸純熟。

為了提升台灣整體醫療品質,並將醫療服務推向亞太 3D 客製醫療服務,中國醫藥大學 3D 列印醫療研發中心已然能夠帶領業界走出新方向。

3D 列印導入牙科  解決缺工窘境

虎尾科技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江卓培表示,過去傳統牙模取得不方便,牙技師等先調膠,取得病人口腔內牙模做石膏模再翻模,每翻新一次模就可能有誤差。但透過 3D 列印技術則免去層層關卡,可直接掃描病人口腔內牙模後直接製作牙模,製作出的牙模還能進行密合度測試,務求精準,甚至連牙槽骨結構、神經走向等皆能一併考量,增加手術成功率。

3D 列印牙材多採用光固化樹脂材料,近年更發展出更貼近原生牙齒、具生物相容性的氧化鋯牙材。以往 CAD/CAM 製作氧化鋯牙材成本昂貴,加上製作贋復牙材時需要支撐,每個牙材外觀就會有支撐點,烤後剝除時容易從此處碎裂,這也就是江卓培認為 3D 列印未來可取代 CAD/CAM 的主因,因 3D 列印可以克服這個問題,相對更有市場競爭力;江卓培也說,將 3D 列印導入牙科,以解決牙技師不足的窘境,讓台灣逐漸走向數位牙科 4.0 的新時代。

依據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IEK 統計,金屬 3D 列印產業在醫材及模具應用持續成長,國際大廠近 3 年的成長都超過 35%;工研院在 3D 列印骨丁及椎間融合器等植入式醫材,經動物實驗,在 ALP 活性、骨引導、骨增生表現均明顯優於傳統製作產品,將來配合法規的認證即可導入骨材和醫材,其應用市場潛力可期。

(本文由 i創科技 授權轉載)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