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只是騙局?Uber、Airbnb 高層來台救名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2 月 12 日 12:00 | 分類 app , 共享經濟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共享經濟」只是騙局?Uber、Airbnb 高層來台救名聲


相隔一個月,Airbnb 和 Uber 負責公共政策的高階主管相繼來台。選在這個時間點走訪,除了要解開法規爭議的僵局,還得為新服務鋪路。

Airbnb 和 Uber 同被視為共享經濟的模範生,都是規模超過 10 億美元的「獨角獸」,此刻面臨的處境也有幾分相似。

Airbnb 讓使用者租用空間的經營模式,類似既有的日租套房,而有違法之虞。去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發展觀光條例第 55 條之一的「Airbnb 條款」:未依本條例規定領取營業執照或登記證而經營觀光旅館業務、旅行業務、觀光遊樂業務、旅館業務或民宿者,以廣告物、出版品、廣播、電視、電子訊號、電腦網路或其他媒體等,散布、播送或刊登營業之訊息者,處新台幣 3 萬元以上 30 萬元以下罰鍰。

法案通過不久,Airbnb 全球副總裁暨公共政策全球總監勒漢(Chris Lehane)就在今年 1 月初來台,應邀到竹北新瓦屋掛牌。

Airbnb 危機處理大師來台  準備繳稅

軟硬兼施的危機處理,向來是勒漢的強項。勒漢曾任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特別助理法律顧問、前副總統高爾的新聞秘書,被《新聞週刊》(Newsweek)冠上「災難處理大師」(Master of Disaster)的稱號。

天下配圖

▲ 從政界轉進 Airbnb 的勒漢,坦言在台灣的計畫以尋找合作伙伴為主。

面對媒體提問,勒漢談笑風生,從北埔擂茶、大彌勒佛聊到民宿體驗。他也不忘強調 Airbnb 已和台東、花蓮、新竹縣政府洽談合作,推廣在地觀光資源。

「我們會以謙虛、尊重的態度跟政府交流,」勒漢說。繳稅及分享平台上的資訊及趨勢,都在交流範圍之內。碰上中央政府立場堅定,Airbnb 就轉向地方投其所好,等待時機降臨。

Uber 自認是創新經濟  不是傳統法規下的計程車

Uber 對於政府交流的渴望,則更為急切。去年底,立法院通過「Uber 條款」的公路法修正案後,Uber 累積罰金超過 11 億元台幣。Uber 和交通部屢次往來攻防,卻始終沒有交集。

天下配圖

▲ 去年 12 月,Uber 亞太區總經理布朗(Mike Brown)和台灣總經理顧立楷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以「網路運輸服務業」納管。

Uber 亞太區公共政策總監卡薩吉(Damian Kassabgi)趕在 2 月 10 日 Uber 暫停叫車服務之前來台。卡薩吉坦言,希望不要退出台灣,而是重啟和政府的對話:「但我們的紅線是,政府能否先容許車輛分享平台的概念,再來討論需要什麼樣的法規。」

Uber 並未正面回應政府為了將 Uber 等網路叫車服務納入管理的「多元計程車方案」,只提到「一旦用計程車的法規來監管,我們就無法成為未來、前瞻性的經濟發展,也無法發展到 UberPool、無人車等服務。」卡薩吉說。

披著共享糖衣的獨享經濟?

儘管 Uber 和 Airbnb 尚未落地合法,但共享經濟雙雄都已經開始佈局下一步。近來,愈來愈多人質疑,Uber 和 Airbnb 究竟算不算利益公平均分的「共享」經濟,還是只是披著糖衣,換湯不換藥的網路媒合服務。

《分享經濟的華麗騙局》作者史利(Tom Slee)就在書裡指出,所謂的「分享」,不過是商業利益的考量,沒有真正的利他主義。

出現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Fairbnb」,重申「公平」元素的行動,就是在抗議 Airbnb 失去分享的原意。Uber 在許多國家也都引發計程車司機集結抗議,追討被犧牲的商機。

面對共享光環退燒,Uber 選擇堅持理念,證明自己的共享元素。UberPool 就是工具之一。

UberPool 指的是共乘服務,只要路線一致,使用者就能共乘一車。一旦評估可以推出,大約需要 6~12 個月的時間上線。但卡薩吉坦言:「台灣目前的狀況,較難有想像空間。」

面對同樣的難題,Airbnb 則是走回傳統經濟模式,從房屋出租擴大為旅遊平台。

去年 11 月,Airbnb 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切斯基(Brian Chesky)就曾宣示,Airbnb 要提供一站式的旅遊服務,機票、住宿、租車、行程等全部包辦。

勒漢也強調,Airbnb Trips 的服務,是讓在地人為旅客量身打造專屬行程,共同體驗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活動。

Airbnb 和 Uber,同樣從共享經濟的概念出發,但事業觸角的延伸方向截然不同。前者從閒置空間做起,要和傳統旅遊業一拚高下。後者則是以閒置車輛為核心,要用「創新經濟」的概念等待生機。

兩者之間,對錯很難斷言,但從數字上來看,Airbnb 似乎佔了上風。

據《彭博》報導,Airbnb 在成立 9 年後,終於在 2016 年下半年首次轉虧為盈,全年營收成長超過八成。而 2009 年創立的 Uber,去年虧損規模則上看 30 億美元。

落地生根的法規爭議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能不能重新定義「閒置資源」,讓退燒的共享光環,轉化為實際獲利,是 Airbnb 和 Uber 共同的挑戰。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