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萬噸廢棄太陽能板,20 年後變環保新難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3 月 30 日 12:00 | 分類 太陽能 ,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15 萬噸廢棄太陽能板,20 年後變環保新難題


到了 2025 年,將有 20GW 的太陽光電模組分散台灣各處,20 年使用大限一到,數萬噸廢棄模組退役,台灣有能力應對回收問題嗎?

政府力拚 2025 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 20GW。但,這些太陽能板退役後,要丟到哪裡?

一般而言,每片模組重量約為 18~19 公斤,長寬分別為 165、100 公分。若以 20 年生命週期計算,根據經濟部能源局推估,2020 年台灣將有 1.4 萬公噸的廢棄模組,2038 年,則急速成長至 15 萬公噸,2041 年上看 21 萬公噸。

又多又重的廢棄模組,對地狹人稠的台灣來說,必是棘手的環境問題。台科大化學工程系講座教授顧洋說得直接,「多數人只想先上車賺錢,沒有想到如何下車的問題」。

「確實要及早,如果講 20 年後(就有技術可以處理),代表現在不想負這個責任,」投入模組研究多年的成大資源工程系助理教授陳偉聖說。

太陽能業者天泰能源總經理陳坤宏表示,政府容易規範大型業者,但是國內有半數系統商,是中小企業或地方水電行,不易管理,「很可能發生像過去將馬桶丟到魚塭的事情,」陳坤宏預言。他因此建議,參考歐洲非營利組織 PV Cycle 的做法。

歐盟早已意識到廢棄模組的問題,2007 年成立專責回收的 PV Cycle,會員涵蓋模組業者、廢棄物處理業者等。運作方式如同台灣環保署的回收基金,廣設回收站,每 1KW 模組收取約台幣 500 元,用來補貼回收業者。

截至 2016 年,PV Cycle 已累積回收 1.5 萬噸的廢棄模組,回收率達到 96%。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日本太陽光電協會(JPEA),也在當地推動廢棄模組回收。

相較於全球積極因應廢棄模板,台灣呢?

台擬成立回收聯盟因應  業者觀望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日前指出,目前正與經濟部、能源局三方持續討論,預計由經濟部技術輔導業者回收,環保署偏重法規,可望於今年提出更明確的規範。至於經費,擬由民間成立回收聯盟、收費機制,在北中南三地成立處理廠,向業者預收處理費。

全利能源協理李國壽認為,這是可行做法,不過,應由生產的模組業者,或是裝設的系統商繳交,恐仍有場角力戰。據悉,不少業者對聯盟成立、繳交處理費仍持觀望態度。

不僅如此,陳偉聖觀察到,市場上很多尺寸不一的模組,未來無法由自動化的回收系統處理,可能成為漏網之魚,「將來不知道會到處亂丟到哪裡?」他憂心忡忡。

不只模組污染  上游製程也有廢棄物

太陽光電的污染不只模組。從上游的製程開始,便常因事業廢棄物問題被詬病。

由於矽晶太陽能電池在切割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碳化矽粒子、矽屑、金屬與切削油,形成固體的「矽泥」。一直以來,這些矽泥並沒有利用管道,常被不肖業者隨意掩埋,或承租倉庫棄置。

製程中也會產生廢液,這也是問題。從雲林大埤到桃園大園,過去都曾查獲數千桶棄置廢液,放在鐵桶內,一段時間後,鐵桶腐蝕,廢料流出,滲入周邊農地,危害環境。太陽光電的綠色形象,也因此蒙上陰影。

如何解決這些廢棄物已是新顯學。陳偉聖團隊耗時 5 年,研發出「矽泥資源化分選技術」,將固體矽泥製成矽錠,過程不會產生廢棄物,且可以取代進口矽鐵,做為煉鐵過程的升溫材料,讓鋼鐵業成本減少 3 成。這項技術已技轉亞邦科技,雙方並合資成立成亞公司。

目前,成亞每個月約處理 400 噸矽泥、製成矽錠,但台灣每月約有 1,000 噸固體矽泥產生,仍有 6 成無處去。成亞正規劃擴廠、增加產能。的確,追求太陽能發電的同時,廢棄物也得一併解決。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