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戰反擊美國,自己恐先受傷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6 月 08 日 12: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國際貿易 , 材料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國稀土戰反擊美國,自己恐先受傷


才不過兩週的光景,「稀土」這兩個字在 Google 搜尋量大爆發。金融市場高度戒備,因為,它是攸關智慧型手機、電動車等高科技業興衰的關鍵原料。

在美國對華為實施出口禁令後,中國先是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江西稀土礦;接著,國家發改委宣稱,若讓中國的稀土製品被用於打壓中國發展,中國人民「會不高興的」;官方新聞媒體《人民日報》更刊出評論,強調用稀土反制美國是:「勿謂言之不預!」(意指:別說我沒警告你),事實上,今年 6 月 1 日起,中國對美國發動關稅報復行動生效,進口中國關稅由 10% 提升到 25% 的產品,就包含了稀土。

而美國國防部則早在去年嗅出危機,呈交報告警告美國國防工業對中國稀土高度依賴,近期又再度送出有關稀土的秘密報告,內容包括藉產業刺激方案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所謂稀土,就是週期表中的鈧、釔及鑭系元素共 17 種金屬。傳產、電子業都少不了稀土,雖用量極少卻很關鍵,有「工業維生素」之稱。

稀土在煉鋼時用於精煉脫硫,煉油時用於催化,在製作鋁合金、鈦合金等領域也不可或缺。在高科技領域中,包括面板與 LED(發光二極體)的螢光材料、玻璃鏡頭拋光、半導體製程,甚至國防工業中製造導彈、雷達、衛星及雷射等,都需要稀土元素。

美國製造外移
進口稀土,去年遠低於日本

尤其,電動車中的電池、馬達,以及風力發電風機,都需要釹鐵硼永久磁鐵,是最大需求來源,目前使用量以每年 6% 的速度穩定成長。

中國是全球稀土的最大供應來源。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去年全球生產約 17 萬噸稀土,高達 7 成來自中國。其實,稀土不算稀有,中國稀土礦藏也只占了全球總量約 37%,但提煉過程容易污染環境,許多國家寧可選擇自中國進口。

中國獨大地位,的確有實力發動稀土戰,但施行起來難度卻很高。根據聯合國貿易統計資料,美國去年稀土進口金額約 800 萬美元,遠低於日本的 3 億美元。

中國限制稀土出口
傷各國零組件廠,更傷中企

主要因日本身為高科技零組件供應大國,而美國早已將電子製造業外移,進口的大宗反而是煉油廠所使用的廉價、容易製造的稀土催化劑。

換句話說,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恐怕得把科技供應鏈上的各國零組件廠商先打擊一遍,才傷得到美國,中國自家業者也將受創。

史上首次稀土禁運戰,發生在 2010 年,中國因釣魚台爭議,限制對日本出口稀土。日本稀土需求約占全球四分之一,幾乎仰賴進口,被中國這麼一驚,積極布局因應策略。已開發出用於硬碟、馬達的替代材料或稀土減量技術,在印度、哈薩克開採稀土,去年更在南鳥島附近的太平洋海域發現海底稀土,估計蘊藏量可供應全球 400 年以上使用需求,正由日本國營企業、豐田等公司組成聯盟,研究開採技術。

台灣呢?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副組長曹申指出,台灣的稀土使用量不多,主要集中在永磁馬達以及半導體拋光所需的鈰,這兩種稀土在中國產業鏈完整,台灣經濟規模小,加上稀土生產過程環保問題多,業者並無意投入。

在中日大打稀土戰時,當時蒙藏委員會(現改制為文化部轄下蒙藏文化中心),因與外蒙、內蒙有文化往來,曾主動牽線蒙古礦源,對台灣稀土上下游業者提供協助,更攜手工研院,贊助北科大進行稀土研究、成立了稀土產業聯盟。

聯盟成員、北科大材料及資源工程系副教授余炳盛分析,台灣不容易再開採西南沿海稀土礦,目前產學合作重點放在發展資源回收再生技術。

曹申回憶,中日稀土戰時,曾有美國業者大幅投入設廠開採,因中國收手而破產,也有台商在高價時囤了大量稀土而損失慘重。「川普的貿易戰法如打擺子,」他觀察,這次業者寧可採取觀望態度。而台灣未來要不要比照日本、美國把稀土列為戰略物資?以補貼扶植方式來面對經濟效益不足的問題,並在環保考量中讓步?也將是一大兩難議題。

(作者:蔡靚萱;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商業周刊》;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