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技術霸主爭奪戰的暗黑戰場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8 月 24 日 10:11 | 分類 中國觀察 , 國際貿易 , 網路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美中技術霸主爭奪戰的暗黑戰場


在美中第二波貿易戰中,美國總統川普以國家安全為由,意圖將華為等中國企業趕出科技供應鏈,其意義可能比施加懲罰性關稅,造成的影響更為久遠。多年來,美中雙方對控制數位經濟標準及科技相持不下,川普的舉動無疑大幅升高衝突,戰線已從建立市場霸主地位,擴展到制定新產業標準及監管上。

不過,參與這項競賽的不僅是美中雙方,儘管技術略遜一籌,但全球第 3 大貿易強權歐盟在制定規則上也雄心勃勃。歐盟對汽車、化學品及食品的規定,在全球發揮了「布魯塞爾效應」;此外,歐盟對數位監管程序,一樣影響了全球數位經濟。

制定標準規則  中國學到教訓

如今,中國希望創造一種「北京效應」,以取代布魯塞爾效應。美國國會轄下的「美中安全審查委員會」,去年針對物聯網發表的報告直言:「中國視技術發展是決定性的戰略資源,並視其他國家對關鍵技術的控制為戰略包袱。」報告的結語是:北京影響與制定國際標準的企圖,是「由中國政府主導以達支配地位」。

在全球現代貿易中,制定標準與規則將握有先驅優勢,可帶給企業極大好處。在企業與政府緊密結盟之下,中國正積極多管齊下,在全球推動它的標準。一名歐盟官員表示,中國從 3G 經驗中得到教訓,當時它發展了獨門標準,結果在制定標準時卻輸給了美國和歐盟,「這一次他們意識到不能蒙著頭自己做了」。

憑著龐大的人口市場、大手筆的政府補貼,中國政府在排他性規則下,銳意在自動車、自行車共享、支付系統和臉部辨識等領域,創造出可觀的國內市場,並以此為基礎積極出口這些科技。

除了搶占國外市場外,中國政府和企業積極聯手擴大其在國際電信聯盟、國際標準組織等機構的影響力。設在日內瓦的國際電聯的部分重要委員會裡,有中國籍的負責人和代表。中國企業還參與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等產業組織,這個組織為無線與合成語音 / 數位系統等技術制定規範。

中國代表經常利用這類組織,提倡自己在國內建立的標準。例如,在人工智慧(AI)方面,中國工業和資訊技術部旗下的中國電子標準化研究所,研發出自己的標準,然後積極在國際標準化組織與 AI 有關的委員會中推廣中國模式。

推廣中國模式  英美未必買帳

華盛頓公共政策諮詢公司 Access Partnership 的陸曉明(譯音)說,在標準化議題上,中國採用「胡蘿蔔與棍子」的策略。她說:「全球環境中主要是用胡蘿蔔,國內標準化進程主要是用棍子。」在制定國際標準的組織中,中國官員經常向外國公司提供暗盤交易,換取他們對中國技術提案的支持。

北京的攻勢必然引起公憤,美國尤其不滿,將之視為不公平競爭。例如,在臉部辨識上,美國商務部的美國標準與技術研究院舉行的性能測試,中國與俄羅斯企業都可以參加。中國的依圖科技及俄羅斯的 VisionLabs 等公司,就曾在這些科技測試中獲得高評價,並以此做背書在全球銷售產品。夏威夷民主黨參議員夏資(Brian Schatz)為此起草法案,建議將來禁止中國和俄羅斯公司在美國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做辨認測試。

目前還不清楚中國推動的「中國標準」會產生多大效應。日內瓦一家公關業者說:「國際電聯積極爭取為聯合國監管體系的代理,但標準制定機構所採用的技術標準非強制性質。」中國在國際電聯的技術分組中,提出大量的標準規格建議,但美英等政府愈來愈加保留,宣稱他們不會遵守特定的規範。

同樣,瑞典國際事務研究所針對國際標準制定所擬定一項報告指出,積極投入並不能保證成功。報告執筆人法格斯登(Bjorn Fagersten)說:「中國對新工作項目的提議,大多在初步討論時就被打回票,許多提案的品質很差。」

因此,要建立主導標準更有效的方式,應該是透過市場占有率,因為一家技術已經扎根於特定領域的公司是很難將之掃出市場的。川普要將華為逐出 5G 領域,但他要創建的行動網路卻也不能缺少華為的技術。目前,不同國家的不同公司,都或多或少持有 5G 的基本技術專利;每家都必須依賴別人的智財權,因此呈現一種粗略的平衡生態。

牽制中國  歐盟較美國有技巧

在川普宣布對華為的技術管制之後,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曾禁止華為的人員審查技術規範的論文,包括關鍵的 802.11 Wi.Fi 標準。不過,考慮到美國法務的建議,該會又撤銷了決定。不過,另一個由產業主導的標準組織 3GPP 則警告,將華為列入黑名單可能導致 5G 發展另一標準,進而分化了數位經濟。儘管美國政府與情報機構重重施壓,多個歐盟國家仍允許華為設備進入部分新的 5G 網路。

目前看來,歐盟牽制中國的戰略似乎比較巧妙。歐盟執委會的確擔憂華為這類的企業影響安全,但它的策略與技術的使用方式更有關,而不是一味打擊研發出技術的公司。歐盟官員表示,從長遠而言,更為謹慎的做法,而非美國的抗衡策略,更能抑制中國建立起全球技術優勢。

儘管歐盟技術發展相對不足,但歐盟仍然日漸發揮其做為全球數位技術規則制定者的影響力,特別是去年通過的《一般數據資料保護規範條例》(GDPR)。歐盟決策者表示,無論中國研發的技術成功與否,對隱私和數據保護的堅持都會讓企業知所進退。歐盟官員表示:「GDPR 意味著全球數據經濟現在可以成為現實。」例如,巴西雖然從中國進口臉部辨識技術,但因 GDPR 之故,使用還是會受到這項隱私保護法規的限制。

儘管中國企業可以取得大量的國內個資來開發產品,但由於中國的數據監管和隱私保護素來遭到國際詬病,中國能不能在國際上收集同等資訊則大有問題。GDPR 之類的規則,就限制了企業將收集來的數據資料發送往中國。

在中國市場吃得開的企業有時也很難走向全球,微信就是例子。它結合傳簡訊、電子支付、新聞、電子商務以及公共服務,在中國智慧手機用戶中滲透率超過 80%。中國還有更多的行動網路用戶使用電子支付系統,北京鼓勵走向電子支付,實際上阻擋了外國信用卡公司在中國大規模經營。

但微信在打入其他已開發經濟體的成功率就小多了。英國產業協會 techUK 的德靈頓(Giles Derrington)說:「微信非常成功,但也止於中國;因為利用中國數據來了解歐洲消費者的習慣,可行性是十分有限的。」

在歐盟,通常是監管機構,而不是中國企業的競爭對手,為中國設下障礙。例如,中國的 Mobike 大力利用其國內市場開發的技術,想要滿足歐洲對自行車共享的快速增長需求,但公司將數據傳回中國,卻可能觸犯 GDPR。去年 12 月,德國數據監管機構宣布,因 Mobike 數據傳輸做法而展開調查;不過,Mobike 則表示,完全符合 GDPR 規定。

規範 AI  歐盟取得領先地位

除了 GDPR 之外,歐盟在 AI 規範方面也建立了領先地位。這也是許多政府正在考慮立法的另一個受關注問題,德靈頓說:「中國在 AI 研究領域領先全球,但該技術輸往全球則將面臨挑戰。」

無論如何,技術大國之間如果刻意將自己屬意的技術模式擴展到其他國家,就勢必出現地盤爭奪戰;而這些地盤爭奪戰,也必然涉及中國科技、美國科技,以及歐盟數據保護規範。從川普試圖將中國趕出美國數位體系看來,技術標準與隱私領域既有的爭奪戰,重要性如今已升高到全球格局了。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