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衝擊波不是球形可能是因磁場影響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25 日 0:00 | 分類 天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超新星衝擊波不是球形可能是因磁場影響


當恆星爆炸,能量傾向以接近球形釋放,但有時恆星最初爆炸後,產生的衝擊波可沿著一個方向拉長,科學家透過實驗推測,可能是磁場效果造成。

超新星爆炸是巨大恆星核心形成鐵核時死亡導致的爆炸,產生的電磁輻射可照亮整個星系。爆炸釋放的衝擊波以光速向外傳播,並猛烈衝撞附近的氣體與灰塵。超星新爆炸模型傾向預測爆炸時的球對稱性:恆星發生初始爆震(detonation)時,當衝擊波衝破爆炸恆星表面,衝擊波傾向沿著恆星球面均勻向外膨脹。

但許多超新星殘骸形狀並不是球形,這不可能是因衝擊波遇到的氣體和灰塵太薄了,無法對恆星殘留物產生巨大影響。為了研究調查這謎題,巴黎理工學院科學家利用雷射光做了縮小版超新星爆炸模擬實驗,但僅靠雷射光還不足以複製目前觀測超新星殘骸的延伸結果。

但當研究人員添加磁場後,發現實驗室的衝擊波會自行成形,且與磁場方向一致,並產生類似超新星殘骸的空洞現象。研究發表於《The Astrophysical》期刊。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