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體系用於運算的想法,早在 1980 年代就由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提出,然而量子電腦一直被視為如白日夢般遙不可及的未來,近幾年 IBM、Google、微軟(Microsoft)、Intel 等科技巨頭,紛紛投入量子電腦領域後,才讓量子電腦有從實驗室慢慢走向一般商用領域的跡象。
摩根士丹利曾在 2016 年表示,未來十年,量子電腦將對許多產業產生重大影響,更預估高階量子電腦運算市場,在 2025 年會達 100 億美元價值,各家大廠磨刀霍霍投入大量資源研發,為的就是達成「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目標。
「量子霸權」是 2012 年由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焦恩‧普瑞斯基爾(John Preskill)提出的概念,意思是當量子電腦發展到 50 量子位元(qubit)時,運算能力將會超越世界所有電腦,具有解決傳統電腦解決不了問題的能力。
而目前究竟有哪些公司著墨這個領域呢?
微軟
2005 年,微軟當時就由數學家麥可‧弗里德曼(Michael Freedman)領軍,成立研究拓樸量子運算的「Station Q」實驗室,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認為,量子電腦的高速運算速度可以幫助人類解決像是醫療、能源,這類傳統電腦運算需要花上百萬年時間才能解決的難題,研究人員能因此受惠加速開發出新材料、程式等。
去年 9 月也公布兩款量子模擬器,一款可實際在一個場域運作,另一款在微軟 Azure 雲端平台運作,微軟負責量子軟體開發的資深研究員 Krysta Svore 談到:「量子模擬器能讓開發人員在實體機器尚未問世的情況下開發;量子電腦能自動建模,如果是透過傳統電腦,我們不能真正了解這些流程。」
▲ 藉由程式語言 Q#,協助開發者開發量子電腦的軟體,加快量子運算走向商業化。(Source:Flickr/BipHoo Company CC BY 2.0)
去年 12 月,宣布推出一款程式語言「Q#」,可以協助開發者為量子電腦開發軟體,喊出要在 5 年內讓量子電腦進入商業市場的目標;今年 3 月,微軟研究員透過由半導體材料和超導材料製作的奈米線材,發現馬約拉納費米子(Majorana fermion)存在的證據,它是一種穩定量子訊息編碼方式,微軟希望在今年將費米子轉化為量子,並在 5 年內提供商業使用,意味著微軟在量子電腦的努力上又邁進一步。
IBM
IBM 同樣在量子運算領域深耕多年,1998 年就開發出第一個量子位元,2016 年就開發出具有 5 量子位元(qubit)的量子電腦,一年多後,IBM 就宣布研發出全世界第一台 50 量子位元(qubit)的量子電腦,並在 2018 年的消費電子展(CES)正式亮相。
公開展示 50 量子位元電腦內部結構時,IBM 研究主席 Jeffery Welse 表示,目前遇到最大的挑戰是溫度,因為量子位元可能因噪音等干擾導致數據流失,為了將干擾降到最低,必須將處理器放在比太空還冷 250 倍的低溫環境。
▲ 當量子電腦發展到 50 量子位元(qubit)時,運算能力將會超越世界上所有電腦,就稱為「量子霸權」。(Source:IBM)
Jeffery Welse 談到,IBM 有信心十年內打造出一台具備 50 到 100 位元的量子電腦,「只需要幾分鐘時間,就能得到傳統電腦花 5 天運算才能得到的結果。」雖然目前 IBM 量子電腦的應用大多是科學研究階段,但 50 量子位元(qubit)的出現,也激起不少人對量子運算的期待與想像。
Google 應該可說是目前這塊領域跑得最快的公司了,今年 3 月 Google 量子 AI 實驗室(Google Quantum AI lab)公布了具 72 量子位元(qubit)的處理器「Bristlecone」,將 IBM 先前推出 50 位元處理器遠遠拋在身後。
處理器「Bristlecone」之前,Google 的量子電腦產品只有 9 位元(qubit)。依據「量子霸權」需達 50 量子位元(qubit)的定義,理論上這款處理器已比量子霸權的定義更大,但錯誤率的穩定仍是一大關鍵,先前 Google 的 9 量子位元處理器有錯誤率 0.6% 的成績,而這次官方並沒有公布 Bristlecone 的錯誤率,但仍聲明強調若錯誤率下降,將可超越目前的超級電腦,處理龐雜的運算問題,雖然目前沒人能真正達到量子霸權目標,但仍對發展相當樂觀。
▲ Google 量子 AI 實驗室公布具 72 量子位元的處理器 Bristlecone。(Source:Google)
量子電腦要能真正商業化,必須達到 100 萬量子位元以上才合格,以現階段 72 量子位元及錯誤率無法降低的狀況來看,量子電腦還有許多困難等待突破。
Intel
今年 CES,Intel 執行長布萊恩‧科贊奇(Brian Krzanich)展示了代號為「Tangle Lake」的 49 量子位元(qubit)的超導測試晶片。
跟先前推出 17 量子位元(qubit)的規格相比,已經取得相當大的進展,Intel 副總 Michael Mayberry 談到,商業化是每間公司的最終目標,但至少還要 5 到 7 年才能從技術進入商品化階段。
D-Wave
D-Wave 系統公司,是一家來自加拿大、創立於 1999 年的量子電腦公司,2011 年推出第一台商用量子電腦,但當時能解決的問題及性能相當受限。
量子電腦擁有強大的運算速度,靠的是量子疊加(superposition)、量子纏結(entanglement)兩大量子特性,但 D-Wave 推出的電腦並沒有發生量子纏結,於是使用一種叫「量子退火」(quantum annealing)技術,讓每個量子位元和附近的量子位元相互糾纏。
D-Wave 是目前唯一正式出貨量子電腦的公司,而 Google 一開始開發量子電腦時,也是使用 D-Wave 的量子電腦研究。
Rigetti
成立於 2014 年的 Rigetti,是一家量子電腦新創,目標是「打造世界最強大的電腦」,已獲得超過 6,900 萬美元融資,專門生產開發量子電腦的軟體。
2016 年 6 月,Rigetti 推出 8 量子位元晶片,以及叫「Forest」的雲端服務,讓開發者可在上面寫代碼,模擬量子電腦運作的情況。
阿里巴巴
從 2015 年開始,阿里巴巴就開始關注量子運算領域,宣布聯合中科院成立亞洲首個量子計算實驗室。
匈牙利裔美國計算機科學家馬里奧‧塞格德(Mario Szegedy)、密西根大學終身教授施堯耘都是阿里雲量子實驗室(AQL)成員,今年 5 月,團隊宣布成功研發名為「太章」的量子電路模擬器,這款軟體模擬器將有助加快量子電腦研發。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IBM Research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