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伯斯: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04 月 12 日 14:20 | 分類 Apple , 人力資源 , 名人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賈伯斯: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


賈伯斯於 2011 年 10 月 5 日辭世,享年 56 歲。由於他無與倫比的創新和魄力,使蘋果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多虧了賈伯斯,「我們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這個問題融入了蘋果的企業文化。

時間是 1983 年底。蘋果公司即將宣布推出麥金塔電腦(Macintosh)。它獨創的一些特色:如用手移動的滑鼠、圖形使用者介面等等,將形塑隨後數十年的個人電腦世界。

且讓我好好描述那個場景。

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很希望他介紹的創新產品,能夠引起媒體爭相大幅報導。他的戲劇感誰也比不上:要有鼓聲、號角聲隆隆,以象徵新時代的來臨。

現在請回想 1984 年,第十八屆美式足球超級盃(Super Bowl)決賽。很少人記得有哪些球員上場。更少人記得兩隊的得分。

然而看過那場比賽的人,都忘不了蘋果的廣告。一名女子穿著田徑服,衝進坐滿表情呆滯男性的禮堂。她拿起一把大鐵錘,用力擲向龐大的電影銀幕,銀幕上是獨裁者在講話的鏡頭。那則廣告至今已有近 20 年歷史。當年它屢獲各種獎項。如今這段視頻已成為經典,仍會引人津津樂道。

在蘋果總公司,在推出麥金塔及廣告前的那幾個月,員工們拚命加班趕工。日日熬夜。午餐在工作台上解決。賈伯斯則在走廊上不斷的走動。

賈伯斯督促產品開發人員:「繼續改進,好還要更好。」

賈伯斯總是要求蘋果的每樣產品,一定得不同凡響。在他兩度擔任蘋果執行長期間,這種力求生產「偉大得離譜」的產品,構成一股強大而毫不妥協的力量。賈伯斯的確非常人,他不止引起一種產業,而是 5 種產業的革命:桌上型電腦、音樂、行動電話、零售、甚至卡通動畫業(透過皮克斯公司(Pixar))。

筆者想提一件事。有一天賈伯斯來到麥金塔總工程師的辦公室。他要對方:「開機。」他指著放在工程師桌上,即將成為革命性桌上型電腦的模擬機。開機花了幾分鐘。那是因為需要測試記憶體、啟動作業系統及完成其他的起始作業。

賈伯斯對總工程師說:「你們一定要加快開機的速度。」說完就走了。

數週後,經過不眠不休的改良新電腦的效率,這位總工程師驕傲的向賈伯斯展示,他們如何努力的稍稍縮短了開機的時間。

賈伯斯問他:「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說完又是不客氣的轉身離開。

再經過許多無眠的夜晚,麥金塔團隊終於又削減了幾秒鐘。他們再次與賈伯斯開會時,賈伯斯仍然不滿意。可是這次並未再嚴加責備,只是用迷離的眼神,瞪著那個原型產品。他陷入思緒中。當總工程師開始說明,或許還有幾個方法可以再改進開機時間,此時賈伯斯打斷他。

他說:「我一直在想這件事。」他的聲音因激動而提高。「將來會有多少人使用麥金塔?100 萬?不是,我打賭不出幾年,就會有 500 萬人,每天至少打開一次他們的麥金塔電腦。假設你們可以去掉 10 秒鐘的開機時間,再乘以 500 萬用戶,就等於每一天省下 5,000 萬秒。一年下來,可以折合成幾十個人的壽命。所以如果你們可以讓開機快 10 秒鐘,就可以省下至少十來條生命。」

賈伯斯最後說:「所以值得再減少 10 秒!」

麥金塔的工程師團隊認為不可能。但他們受到賈伯斯的激勵,不,是受到他亟欲替人類省下幾十億秒浪費的時間所驅使。於是再度投入心力,幾天內就成功的把開機時間又縮短 10 秒鐘。

賈伯斯於 2011 年 10 月 5 日辭世,享年 56 歲。由於他無與倫比的創新和魄力,使蘋果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多虧了賈伯斯,「我們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這個問題融入了蘋果的企業文化。

在工作上你周遭有多少人確實做到了全力以赴?距麥金塔上市 11 年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拿起電話,把他的特別助理溫士頓.羅德(Winston Lord)叫進辦公室來。

羅德才華出眾,後來做過美國駐中國大使,也當選過聯邦眾議員。季辛吉的指示簡單明瞭,甚至是例行公事:他吩咐羅德撰寫一篇總統的外交政策報告。羅德很清楚,這位上司要求每個替他工作的人都要竭盡所能,然而就連他也對之後發生的事感到很意外。(也許羅德忘記了,季辛吉唸哈佛大學時,他的學士畢業論文就很不尋常,題目是:「歷史的意義」(The Meaning of History),篇幅竟然多達 377 頁!)

羅德自己記述那段經過:

我寫了內容很不錯的外交政策報告草稿,交給季辛吉。第二天他把我叫進辦公室,說:「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我說:「亨利,我覺得我已經盡了全力,不過我會再重寫。」於是我回去,過了幾天交出第二篇草稿。他又是第二天把我叫進去,問道:「你確定你最多只能做到這種程度?」我說:「是的,我真心認為已經不能再好。不過我願意再試一次。」總之,同樣的情況重覆了 8 次,我交出 8 份草稿;每一次他都說:「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所以等我交出第九份草稿,當他翌日叫我進去,問我同樣的問題時,我真的氣不過,我說:「亨利,我已經絞盡腦汁,這是第九份草稿。我知道這是我的極限:我再也無法改進一個字。」他這才看著我,說:「這樣的話,我現在可以看看報告內容了。」

季辛吉是要求嚴苛的主管。但是在他手下工作的人,所做出的成果毫無疑問都是他們一生當中水準最高、品質最佳的。這也難怪。固然他們是第一流的超強團隊。不過最要緊的是季辛吉的訓斥:「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

這個問題格外具有威力。使用時應謹慎小心,以免把別人逼得要發狂。不過該用還是要用。你可以幫助別人達成他自認辦不得到的事。

當你想要促使他人發揮自身能力到極致,當你需要某人能力範圍內最好的表現時,就問對方:「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

「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

這個問題應該保留於適當時機使用,亦即你特別希望某人能夠發揮真正實力,達到他再也多不出一分的能力極限。

我們經常在需要做到最好時,卻接受了馬馬虎虎。得過且過是成就非凡的宿敵。葛氏定律(Gresham’s law)說得好:「劣幣驅逐良幣。」有些公司的客服不及格,卻想不通為什麼會失去市佔率。大學生不肯好好讀書,只求勉強過關,卻期待畢業時有待遇優渥的工作在等著他。

漫不經心已泛濫成風,問這個問題可以激使他人邁向更高的高峰,並專注於本身真正的所長。

 

本文獲得正式授權自 天下雜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