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X 的問題不只在台灣產業轉型緩慢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06 月 08 日 9:27 | 分類 汽車科技 , 物聯網 , 電腦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COMPUTEX 的問題不只在台灣產業轉型緩慢


今年的台北電腦展 COMPUTEX,被媒體和輿論批評的一文不值,所以我決定在睽違 8 年後,再次到電腦展,親身感受一下是不是和大家講的一樣糟。結果我發現這些負面的批評真的都「名副其實」。原先想為今年的展下一個定義,不過我看到媒體 Knowing 創辦人楊方儒先生的定義,就想不到更好的形容了。放棄。

今年會展上,就如同我在 1999 年第一次參加 COMPUTEX 一樣,各個參展商家無不用力推廣「最新 DDR」、「最新筆電」、「最新主機板」,請 Show Girl 將產品舉高高供大家拍攝,令大叔們重燃熱情的畫面。熱鬧非凡,但毫無新意。台灣科技業一年一度向全球市場展現我們實力的展會,也不過就是一場自我滿足的廟會。

大多數的評論將其歸咎於台灣產業的轉型緩慢,導致 COMPUTEX 的呈現和過去 30 年一般。我同意,但我同時認為 COMPUTEX 應該可以在台灣產業轉型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說實在的,要舉辦這樣規模的展會不容易。早期 80、90 年代為了協助國內企業找訂單,吸引國外買家,COMPUTEX 因應而生。為了媒合買賣,這背後在執行和協調方面所下的功夫,真的不是我們能想像的。COMPUTEX 也在大家的努力下,在全球市場有一定的地位。不過如今全球市場早已變得不像當年開展時一般,市場上也出現各式新的科技展會形式,COMPUTEX 是時候重新檢視自己的價值,以及如何更好的呈現台灣科技業的實力。

台灣企業與全球科技業間的對話,其實漸漸從「請問你想要什麼產品?」轉到「你可以做什麼產品!」雖然大多數企業在台北電腦展的宣傳主軸,還是在產品(What)而不是理念(Why),不過在今年的會展中,我看到兩家老品牌仍然把握這次機會,改變對市場的訴求,值得 COMPUTEX 參考。

首先是國際汽車大廠福特 Ford。當媒體和市場都被 Google 和 Apple 的「無人汽車未來」給打了強力興奮劑的同時,福特從「移動方式 Mobility」下手,探討未來交通智慧移動的可能性。結合智慧物聯網以及本身汽車經驗,福特自信地在全球市場發出自己的聲音:「城市移動交通的發展還有其他的可能性!」福特從市場端看到了幾個挑戰-人口爆炸、中產階級崛起、空氣品質和公共健康,再從技術端找尋方法,為全球交通移動市場開啟新的對話,表現出一個領導品牌該做的事。

另外一個是台灣品牌 Cooler Master。今年展會中,Cooler Master 將品牌和「自造者 Maker」文化結合,邀請國際知名 Modder(機改)、遊戲設計師、3D 列印設計師等自造者,以 Cooler Master 的產品為基底,在展場中自由發揮「自造」的精神:改造、增加、發想。現場沒有產品編號被印在大型輸出海報上,沒有產品展示櫃,沒有 Show Girl。現場只有自造者在「創造」,參觀的人可以和他們作品做第一手的互動。整個展場只有品牌與所處文化間的對話。令我想到 Red Bull 紅牛的成功,與其和極限運動文化的捆綁有一定的關係。令人耳目一新。

這兩家老品牌所表現出來的,其實就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的表現。這兩個品牌了解自己所處的市場,也知道自己能為市場帶來的貢獻和價值,於是他們領導對話,讓市場聽到他們的聲音。COMPUTEX 的聲音呢?COMPUTEX 到底代表什麼呢?

我認為 COMUPTEX 這次的努力沒被大家看到,不是因為它的方向做錯了,而是它在反應「全球市場已經改變」的這件事上面,什麼都沒做。沒錯,中國的崛起讓各大領導品牌,在時間衝突的情況下寧可選擇內地的展會而不到 COMPUTEX。沒錯,台灣產業轉型的緩慢使得 COMPUTEX 讓人無感。但 COMPUTEX 本身也沒有針對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在參展商和展會定位上有任何調整,才是其逐漸失去領導地位的真正原因。從福特和 Cooler Master 的例子來看,我大膽建議,或許 COMPUTEX 可以從「媒合買賣」,轉變到「媒合全球科技思惟和發展趨勢」的角色,讓台灣企業看到我們也可以自信地為全球科技產業發展做貢獻。

當然這樣的改變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不過我覺得有兩件事是 COMPUTEX 可以馬上開始做的:

看看世界:當 Web Summit 的 CEO 給這次 COMPUTEX 下評語說「辦活動的方式相當傳統」時,他點出了我們還是以過去的方式在和世界溝通:各式產品堆疊、大拜拜式的聚會。從老牌展會如 CES,到新興展會如 Google 開發者大會、Apple 朝聖大會等,都時時刻刻在檢視本身和市場之間的關係,找出對市場更好的價值,不斷的做調整。

看看本身定位:對,我們可以怪罪台灣企業只想追訂單,能怎麼辦?但 COMPUTEX 不應只是扮演國內廠商的賣場,也應該看到全球市場的變化,從策展定位上,給予國內企業一個不同的方向。同時國外品牌看到 COMPUTEX 與其他展覽的定位不同,才會考慮參展的價值。

從全球市場的期待,到國內老百姓的期待,今年 COMPUTEX 和台灣產業是讓我們失望了。不過我再給他們一次機會。我相信在被講的這麼不堪的情況下,不會有人不思進取、不作改變的。所以我們明年再看一次之後,再做結論吧。

(作者:DDG 行銷總監陳柏宇;本文由 www.ddg.com.tw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MadBoxpc.com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