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沉默的天使──雷特氏症之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2 月 15 日 12:45 | 分類 市場動態 , 生物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解開沉默的天使──雷特氏症之謎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李小媛特聘研究員日前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其研究團隊發現若增強大腦中一種名為 MeCP2 蛋白的特定後轉譯修飾作用,可挽救實驗小鼠因泛自閉症──雷特氏症 (Rett Syndrome) 所導致的社交、記憶與腦神經細胞的缺陷。這項研究成果對於了解雷特氏症病因及治療方向,提供新的思考途徑,國際重要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於 2016 年 2 月 4 日刊登這篇論文。

雷特氏症是一種罕見的複雜性神經失調症,由電影女演員茱莉亞羅勃茲主述的紀錄片「沉默的天使──雷特氏症的故事」於 2000 年播出後,這項嚴重的身心障礙症才逐漸為公眾知曉。雷特氏症以一萬分之一的機率好發於小女孩,男孩則早夭。病童通常在 1.5 歲時身心快速退化,並會出現扭手、搓手、玩手及吃手等症狀。隨之而來會發生語言障礙、運動功能失調、社交能力變差、學習與記憶能力衰退以及情緒失調等嚴重的身心障礙症狀,有些患者甚至會發生脊椎側彎的現象。由於嬰兒出生時是正常的,突然病變加重,對於患者與家庭的痛楚尤其深沉難言。醫學界已知雷特氏症病因與 X 染色體上的 MECP2 基因突變有關,並且可藉由基因檢測驗出,但目前無法治癒,只能依賴藥物改善。

此次,李小媛特聘研究員實驗團隊發現,在大腦的 MeCP2 蛋白會發生「類小泛素化」這種後轉譯修飾的現象,而這個現象可以被神經細胞的活化所誘發。研究團隊進一步證實,在雷特氏症患者最常見的幾種 MECP2 基因產生突變的位點,都會呈現 MeCP2 類小泛素修飾明顯減少的現象。研究團隊再以基因剃除鼠為實驗對象,增加其腦中 MeCP2 蛋白的類小泛素化,結果發現可以成功挽救其社交、記憶以及神經突觸可塑性的缺陷,同時會增加腦中腦源神經滋養因子的表現。腦源神經滋養因子也早已被證實可促進學習與記憶能力、神經可塑性,甚至減緩腦神經細胞退化。

此外,研究團隊亦證實「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和「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均會顯著增加 MeCP2 在腦中的類小泛素修飾。李小媛特聘研究員表示,「用前一項生長因子來治療雷特氏症是目前醫學界的最新嘗試;而後一項釋放因子則已被證實會促進大鼠的學習和記憶能力以及腦源神經滋養因子的基因表現。這篇研究成果,或許可以提供未來治療雷特氏症新的思考方向。」

論文有 3 名共同第一作者,分別是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戴瑞徵博士、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劉彥呈及中研院生醫所博士後研究徐偉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