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 要來了,誰獲利?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5 月 15 日 12:00 | 分類 Apple , 手機 , 行動支付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Apple Pay 要來了,誰獲利?


Apple Pay 預計年底進入台灣,果粉歡呼,只要是 iPhone 6 以上,或是 Apple Watch 相容的行動裝置,更新到 iOS8.1 以上,就可以用 Apple Pay 輕鬆付費。但在 Apple 公司說得算的支付生態裡,台灣的銀行不但要分拆手續費,還要承擔大額系統建置成本,銀行想賺錢,恐怕要再等等。

行政院 11 日同意開放 Apple Pay 可進入台灣,繼 Apple Pay 之後,Google、Samsung 也在積極向主管機關遊說。但這些以設備商、電信商主導的行動支付模式,能不能為金融業賺飽荷包,恐怕還是未知數。

Apple 本身是封閉系統,將業務推展到金流,靠的是廣大的使用族群,俗稱「果粉」。玉山銀行數位長李正國就笑說,儘管玉山銀發展自身的 HCE 手機信用卡,但部門裡很多同事手機都用 Apple,根本沒辦法用自家行動支付。

這讓 Apple 握有極大的籌碼,自 2014 年起,Apple Pay 先後在美國、英國、加拿大、中國、澳洲、新加坡六大市場開通後,都從各地合作銀行的收單手續費中,抽取不小比例的費用。

再加上,發卡銀行若想參與 Apple Pay 取得代碼服務,成為第一波開通的合作銀行,就必須和國際發卡組織如 Visa、MasterCard 等介接,銀行勢必還要砸重金在建置系統上。

 

為什麼金融業還要爭先恐後搶搭 Apple Pay 列車?

台新金控個金事業群執行長尚瑞強說得坦白:「這事關銀行形象。」他說,如果外國人來台或台灣人出國都能用 Apple Pay 付款,付款變便利了,那台新的信用卡能夠放進 Apple Pay,有助於提升卡友對台新的忠誠度。另一方面,若一家銀行能積極布局新興支付工具,就愈有機會爭取新卡友。

李正國則說,問題不在賺不賺手續費,而是銀行透過行動載具,掌握客戶的生活習慣、小額消費資訊等,提供顧客加值服務。

他解釋,國人平均每人持有 4 張信用卡,銀行很難具體掌握客戶在什麼時間、用哪張卡;但在智慧型手機出現、LBS(location-based service)技術等,銀行可根據即時回饋的數位足跡及長年累積的客戶大數據,提供客戶客製化的服務或商品,「(數據)比手續費更珍貴。」

銀行品牌形象和客戶大數據,讓金融業即使不賺錢都要成為 Apple 的夥伴。

 

台灣電子支付可以更普及嗎?

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Apple Pay 到底能不能加速台灣電子支付更加普及,達成金管會 5 年內電子支付倍增的目標?目前仍眾說紛紜。

一位不願具名的金融業主管略帶慍怒地說,電子支付要從 26% 提升到 52%,代表現金市場要被取代;但 Apple Pay 沿用 Visa payWave、MasterCard PayPass 感應讀卡機,等於交易場景是原先就收信用卡的商戶,而非只收取現金的攤商、小販等。

 

和支付寶差在哪?

這也是 Apple Pay 登台與去年支付寶進入台灣的最大差異之處。支付寶主打自由行的陸客,支付場景大多在商圈、夜市、計程車等,多是原先收取現金的交易環境。

該名主管說,過去台灣發展信用卡,靠發卡銀行投資數百億建立收單環境,如今 Apple Pay 進入台灣,Apple 公司不但免費用已經建置好的環境,還要向銀行收錢,未來 Apple 靠 Apple Pay 在台灣市場賺錢,台灣政府還課不到稅。

但樂觀派認為,隨著果粉廣大的號召力,可帶動更多店家願意受理電子支付。尚瑞強就說,自從 Apple Pay 來台消息曝光,百貨、賣場都主動跟銀行接洽,爭取受理 Apple Pay。記者問:「那有沒有只收現金的攤商來爭取嗎?」尚瑞強未直接回應,話鋒轉而強調,要鼓勵商戶受理電子支付,政府減稅仍是最主要的誘因。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