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徑 30 公里的小行星,曾在 34 億年前撞擊過地球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6 月 05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直徑 30 公里的小行星,曾在 34 億年前撞擊過地球


在澳洲發現的新證據顯示,34 億年前可能有一個直徑長達 20 到 30 公里的巨大小行星撞擊過地球。這個撞擊如果確實發生過,當時的撞擊威力就有如數百萬個核子武器。目前人類所知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包括 6,500 萬年前導致恐龍滅亡的小行星跟這個新發現比起來都將是小巫見大巫。

澳洲國立大學的 Glikson 和 Hickman 在西澳做地質調查時鑽探了相當古老的沉積岩,他們在沉積岩的夾層裡發現小玻璃結晶球體,推測是在小行星撞擊時高熱蒸發後的產物。

Glikson 博士表示,這麼大的小行星撞擊導致的地震強度比地球最嚴重的地震分類都還高,並引起大型海嘯與山崩。

這個小行星撞擊是我們目前所知地球史上第二久遠且是規模最大的之一,該小行星直徑達 20 至 30 公里,是在墨西哥猶加敦半島找到的、被推測導致恐龍滅亡的小行星的兩到三倍大。

當時的撞擊坑直徑應有數百公里,但現在已經找不到了。Glikson 博士表示,小行星到底撞擊在哪裡還是個謎,像這樣早期的隕石坑已經因為火山活動與板塊運動而消失在地表了。

這個 34 億年前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可能是受到 38 億到 41 億年前的太陽系晚期大撞擊時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影響發生的。當時氣體行星遷移,巨大的重力擾動了小行星帶和古柏帶的天體,導致大量小行星撞擊地球、月球,可能還包括水星、金星和火星。將登月太空人帶回的石頭進行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推測大量的撞擊可能就是肇因於晚期大撞擊時期。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