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翻譯愈來愈聰明,錯誤建議騙不到它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5 月 03 日 18: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Google , 軟體、系統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Google 翻譯愈來愈聰明,錯誤建議騙不到它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Google 翻譯比以前好用太多了!就算有人惡作劇,刻意在「提出修改建議」欄位寫下錯的翻譯,也不會影響系統的運作。

簡立峰解釋,Google 翻譯有學習及資料庫的功能,不斷累積經驗,錯誤也是一種經驗,除非幾乎所的人都在「修改建議」欄寫下一模一樣的錯誤,才會積非成是,但事實上這種情況並不可能發生。

他認為,雖然簡體中文、繁體中文有些相同的字詞有著不同的意義,或相同的字已衍生出新的意義,但因簡體、繁體中文語法相同,在機器翻譯上仍採用一套系統,可視為專有名詞,透過學習建立資料庫來校正。

其實不只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的語法相同,他透露,日文、韓文在機器翻譯上也可算是語法相同,用同一套系統。

他指出,機器學習是很重要的議題,大家在討論 Google 翻譯的學習功能之際,也會聯想到人工電腦 AlphaGo 打敗真人世界棋王。現在也有人提出讓 AlphaGo 打 AlphaGo,學習能力可以更快的說法,就像是金庸小說「華山論劍」裡全真派的周伯通,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對打,使出的「左右互搏」。

Google 翻譯的發展進程快速,10 年前,Google 推出翻譯服務,並以片語式機器翻譯(Phrase-Based Machine Translation)做為主要運算方式。從過去僅支援幾種語言,到現在可支援 103 種語言,且每天翻譯超過 1,400 億個單詞,Google 翻譯的品質有了很大的進展。

數年前,Google 採用遞歸神經網絡(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將句子視為一個單位進行翻譯,之後的片語式機器翻譯方式(PBMT),則是將句子切割成單獨的字和詞組做獨立翻譯。

過去,為翻譯任意兩種語言,Google 需要建構多個不同的翻譯系統,運算成本相當可觀。相較於過去的片語機器學習(PBMT),神經機器翻譯(NMT)僅需要較少的系統架構設計。剛開始推出神經機器翻譯時,這兩種翻譯方式的精準度不相上下。

為改善 NMT 翻譯品質,研究人員提出許多技術來解決,這當中包括透過模擬調校模型(external alignment model) 處理罕見字詞、使用「注意」(attention) 來對準輸入詞和輸出詞,以及將詞拆解成更小的單元以應對罕見字詞等。

Google 神經機器翻譯(GNMT) 將中文句子翻譯成英文句子的過程,透過編碼器(Encoder) ,首先,GNMT 將中文句子的每一個單詞進行向量(vector) 編碼,而每個向量將顯示出目前為止單詞被讀取到的所有意義。

在讀取完整句子後,解碼器(Decoder) 就會開始運作,一次產生一個英語句子中的一個詞。

注意功能是為了每一步都產出正確的詞,解碼器將針對編碼中文向量裡最相關的英文單詞權重分布(weighted distribution) 進行解碼。

(作者:潘智義;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