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數據棒球的祕密武器 Trackman,悄悄在台一年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8 月 17 日 7:20 | 分類 Big Data , 網路 , 軟體、系統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大聯盟數據棒球的祕密武器 Trackman,悄悄在台一年


盛夏近晚,距離世大運開幕還有一個月。台中棒球場上,世大運國家隊和富邦悍將球員剛結束賽前練習,一場對戰即將開打。台灣體大運動資訊與傳播學系副教授黃致豪,分別走向兩隊休息區,他提醒總教練郭李建夫和葉君璋,這場比賽的投打數據,將會被高掛在球場邊的「Trackman」完整記錄。

Trackman 是以都卜勒雷達(Doppler radar)為基礎的彈道追蹤系統,涵蓋範圍從投手丘到打擊區,可針對投手和打者送出的球,測量其轉速、旋轉角度、垂直和水平位移等。

「以投手來說,就是變化球的犀利程度;以打者來說,如果打擊出去的切角是 23 度、飛行速度 95 哩,這百分之百是全壘打,」黃致豪說,Trackman 把收集來的數據全部存到雲端,累積成大數據後,未來一顆球投出來,可立刻算出它被打成安打的機率,把質性描述量化,也可進一步比較打者和投手表現。

MLB 球隊主場必備  3D 重現比賽

過去,Trackman 多用在高爾夫球上,直到被美國大聯盟旗下專做科技、新媒體的子公司 MLBAM 拿來測試,與另一套高速攝影系統「ChyronHego」結合,Trackman 追球、ChyronHego 追人,從攻守方將整個球場 3D 重建,兩套系統並稱「Statcast」,已是目前大聯盟 30 支球隊主場的必要配備。

而慢了幾年的日本職棒,也陸續以球團名義添入這套系統,像是東京巨蛋,就趕在今年初的經典賽前安裝。那台灣呢?「目前只有這一套棒球 Trackman」。

2014 年,黃致豪帶台體大學生到小聯盟實習,見識了印地安人球團的資訊系統。回國後,他找到在美國東岸的 Trackman 公司,前後「盧」了快一年、100 多封信件往來,終於說服對方,派工程師來到這個他們壓根沒聽過有職棒的地方,從配線、校正到測試,才把 Trackman 系統安裝在台中棒球場。

▲ 黃致豪和美國東岸的 Trackman 公司「盧」了快一年時間,終於說服對方,派工程師來到台灣安裝設備。

Trackman 只租不賣,因為背後收集來的大數據,才是真正的金雞母。但一次簽 3 年的租金,還是超過台灣體大棒球隊一整年的經費,所幸有棒球員出身的台體大校長林華韋和台中市政府運動局局長王慶堂力挺,幫忙向體育署爭取經費,不然學校球隊不可能負擔得起。

台中棒球場並非職棒專用場地,但像是甲組春季聯賽和各類盃賽,都有機會在這舉行,業餘好手如雲。近一年下來,Trackman 記錄了許多國內一線球員的投打數據,像是今年的經典賽和 U18,國家隊的選訓委員會就都拿到了 Trackman 記錄的數字。

此外,亞洲青棒錦標賽和台日高中棒球菁英對抗賽,是目前 Trackman 收過最重要的比賽。在高中階段,記錄台灣和日、韓頂尖棒球員的數據差異,若能長期追蹤,日後也可進一步比較不同球團間的養成功力。

而職業棒球在選秀、談合約時,會透過球探報告和數據評估球員,球員也想透過好的數據爭取高薪,勞資雙方打著不同的如意算盤,Trackman 卻能像 X 光般,透視球探肉眼所看不到的特性。

Trackman 測試小小郭  發現驚人數據

黃致豪透露,「郭泓志隨富邦二軍練習,在台體大比賽時,我們就用 Trackman 測過他,發現他的球質仍高於大聯盟平均水準。」在 Trackman 的數據中,郭泓志的速球轉速比達比修還高,超過 2,500 轉,大聯盟平均是 2,249 轉;而曲球的轉速超過 3,000 轉,遠高於大聯盟平均 2,394 轉。

▲ 提到職棒,黃致豪顯得格外謹慎,一字一句小心拿捏。

「這在我們收集資料的一年間,可說是非常、非常稀有的數字。」不過,他也強調,球質好壞不是比賽成功的唯一要件,進壘位置、配球和臨場表現也都是決定因素,但至少可用科學的方式證明,郭泓志球的轉速跟尾勁仍有 A 級水準。

提到職棒,黃致豪顯得格外謹慎,一字一句拿捏,「我們做事很小心,都只接觸教練,直接找球員,等於挑戰教練的權威,」他強調,球迷看大聯盟在玩數據棒球,會希望台灣也能效法,但數據棒球,絕非只是圖表而已,中間有非常多「人」的因素。

舉例來說,投球轉速比較是接近天生的,跟投球姿勢有關,不一定愈快愈好,像伸卡球,轉速愈低愈會下墜、愈難打好,球員可透過信任的教練,配合轉速、身高等,找出幾個適合的球種。

另一方面,科技不只是幫助球員訓練,對球隊的票房和經營,或是提升裁判素質,都可能帶來助益。

像是逢甲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許懷中,和黃致豪合作,把今年甲組春季聯賽期間,Trackman 雷達追蹤到的一萬多筆進壘點數據,和裁判的好球帶做交叉分析,發現好壞球數等因素,確實會影響到裁判的好球帶大小。

中職僅 4 隊  數據棒球難伸展

大聯盟發展數據棒球多年,源自於沒有資源的小市場球隊,企圖用最少的錢創造最大效益,《Money Ball》(魔球)的故事早被好萊塢拍成電影,廣為人知。

又像是身處大聯盟美東超級戰區的光芒隊,最早用數據布陣,黃致豪認為,「長期墊底、走投無路的球隊,才會嘗試去做奇怪的事來突破。」那台灣呢?在只有 4 隊的中華職棒聯盟,數據真的能帶來改變嗎?

▲ 台中棒球場上,剛結束熱身的富邦悍將球員,準備和世大運國家隊展開一場友誼賽。

Trackman 在台灣僅有學者引進,在千金買勝的職棒舞台上缺席,我們的職棒選手少了一樣最先進的科技知己知彼。但沒有 Trackman,中職球隊還是能快速靠著找到強力洋投打進前兩名,只要進了季後賽,就能打到最後一場,票房、轉播收入都有了,為什麼要裝呢?

市場競爭力不夠,缺乏再進步的動力,頂尖科技難有揮灑空間,追根究柢,台灣職棒球隊數目不足等結構性問題,容納不下學界和基層棒球累積的能量,高掛場邊的 Trackman,也只能見證著國球的尷尬。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