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力拚電子支付普及,統一 QR Code 行得通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9 月 21 日 8:00 | 分類 Fintech , 支付方案 , 第三方支付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政府力拚電子支付普及,統一 QR Code 行得通嗎?


台灣市場電子支付業者相當多,但因為彼此不能互通,對消費者來說,使用經驗還是相當破碎,也被視為拖慢台灣電子支付普及腳步的原因之一。針對這個問題,財政部邀集公股銀行及財金公司共同推出「台灣 Pay QR Code 共通支付」服務。不過這是否真能解決消費者體驗及商家接受度問題,可能還有些疑問待解答。

統一規格,降低消費者使用門檻

簡單來說,台灣 Pay 主打的就是統一的 QR Code 規格,因為是採用 QR Code 的掃碼途徑,所以沒有手機廠牌或作業系統不同的障礙。也因為規格統一,今天消費者可以用 A 銀行的行動銀行 App,透過 QR Code 去繳 B 銀行的信用卡帳單;或是用 C 銀行的行動 App 支付 A 銀行代收的學雜費等等;甚至 A、B 銀行的用戶還可以透過 QR Code 直接相互轉帳。

▲ 眾家銀行高層出席站台台灣 Pay 發表會。(Source:台灣行動支付)

因為銀行本身有一定數量的用戶基礎,又不必要求消費者另外下載新 App、申請新帳戶,確實有機會藉由降低進入門檻,吸引更多消費者使用。官方樂觀看好,若未來各大銀行都加入台灣 Pay 行列,以每家銀行都有 20 萬至 30 萬行動銀行用戶估算,則台灣 Pay 用戶規模將可上看 600 萬戶。

600 萬用戶規模聽來相當可觀,不過真正要創造出 600 萬個活躍用戶,也不能忽視使用場景的挑戰。

從現場展示可以看得出來,銀行目前多是從自家服務著手,如兆豐商銀推線上結匯掃碼付、彰化銀行推掃碼繳交信用卡費用等等。但銀行本身的服務終究還是只能覆蓋小部分消費者生活,而且現行繳費方式也未必不便利。

此外,進一步了解得知,目前各家銀行大多都還只有一到兩項服務完成與台灣 Pay 的整合,已經上線的服務還不多;至於銀行之外的使用情境,現場有國際物流公司 DHL、美妝通路 86 小舖、食品業者一之軒、生活用品業者阿原肥皂等,但總數大概還不超過 20 家,整體來說,支付場景還是相當欠缺。

銀行聯手還不夠,說服既有支付業者加入難度高

▲ DHL 是首波採用台灣 Pay 的商家之一。

當然,各家銀行的特約合作商店和大大小小企業客戶,都可以是著手創造多元使用情境的對象,只是這項業務可以為銀行帶來多大效益,又各家銀行願意花多少力氣去推動這項業務發展呢?或許,要想在短時間內創造多元豐富的使用情境,與市場上既有支付業者合作可能是更有效的方法,只是目前似乎還看不到誘因。

畢竟公股行庫配合財政部理所當然,但對歐付寶、Pi 行動錢包、LINE Pay 等更早啟動的業者來說,為什麼要放棄自己的研發成果,將過去一步一腳印開疆闢土得來的消費者和店家雙手奉上,去玩別人制定的遊戲規則?

再者,財金公司開發出來的產品是否更優於這些研發投入時間更早,且已經在市場上有過實際使用經驗、經過優化的產品?更別說要 Apple Pay、Android Pay 和 Samsung Pay 這三大採用 NFC 和獨家感應技術的國際支付業者加入台灣 Pay 的 QR Code 掃碼了。

此外,站在消費者立場,一個 App 可以買遍天下當然最好不過,但站在支付業者角度,若採取統一規格,就少了產品差異化的空間,或許最後就只能在行銷、補貼決勝負,但這大概不會是財力相對不豐的小玩家樂見的。

市場其他業者如果不願意配合台灣 Pay,則台灣 Pay 的通用 QR Code 其實還是沒辦法真正做到通用,仍只能說是台灣眾多電子支付選擇的其中一種。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