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 是假新聞源頭、最好關站嗎?這樣想的人顯然誤會了什麼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19 日 8:45 | 分類 Facebook , 數位內容 , 社群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PTT 是假新聞源頭、最好關站嗎?這樣想的人顯然誤會了什麼

最近 PTT 暫時關閉新帳號註冊,表示「因浮濫註冊情況日趨嚴重, 自即日起暫停受理使用者新帳號之申請」,引起許多人猜測背後的原因,不過,也有網友說出 PTT 是假新聞源頭、最好整個關站之類,似乎也代表了某些族群對 PTT 的看法,或許這觀點值得討論。

PTT 是台灣最大 BBS 站,甚至也可以說是 Facebook、Twitter 出現之前,就已存在的另一種社群媒體。因此全國網友,甚至對岸網友當然包括有心人士,對 PTT 的消息關注度很高。你說會不會有人利用 PTT 散布假新聞?當然會有。不過任何一個關注度高的網路平台,也一樣會有相同問題。

「假新聞」如何擴散?

所謂的「散播假新聞」,形式當然有很多種。不過,目前最常利用的形式就是「爆料」。既然是「爆料」,意思就是知道的人並不多,所以我要將這個只有少部分人知道的事情,拿到平台來講。同樣的,因為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有能力辨識爆料真假的人也就限於少部分人,或知道真相的人,並不常上這個平台,在此前提下,假新聞才有擴散的可能。

那麼,以現在情況來說,爆料來源除了 PTT,最常見的還有:

  • 傳統媒體:這裡指的是記者自己調查的報導,抄 Facebook、PTT 的不算(雖然有些人質疑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但還是有認真的記者)。
  • 爆料公社、爆廢公社(以及其他針對爆料設計的 Facebook 社團):原本的設計就是針對爆料。
  • 個人 Facebook、Twitter:通常都是名人的 Facebook 粉絲頁發言。
  • LINE:親友互相傳遞的小道消息。
  • 內容農場:不負責任大量轉載八卦及引人爭吵的內容,並偽裝成新聞媒體。

好,再來看看何謂「假新聞」?社群媒體出現以前,其實「假新聞」的定義比較簡單,上了新聞媒體報導,結果報導內容不實的,這叫假新聞。沒有上媒體報導,只是在地方流傳、小圈子討論的,都叫謠言或小道消息。

在那個時代,「假新聞」的出現很容易找到負責人,就是身為新聞守門人的媒體。因為他們不查證,或是查證不確實,或是被有心人利用,導致假新聞散播出去誤導大眾。

在那個時代,如果說要杜絕假新聞,這也很簡單:把所有報社都關了,就沒有假新聞了。但失去的更多,包括獲得真正新聞的管道、知識的來源,以及澄清謠言的所在。

對,雖然那個時代新聞媒體也生產過假新聞,但是資訊不流通的時代,媒體更大的作用是澄清謠言及小道消息。

當「爆料」成為新聞,誰來把關?

不過社群平台出現之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變小了,每天的新聞來源從過去的新聞網站,轉移到 Facebook、PTT,所謂的「假新聞」定義也有了轉變。「爆料」這種過去被視為小道消息、謠言的來源,現在直接變成了新聞。

既然變成新聞,問題就來了,那由誰分辨真假,誰負責把關呢?或是這些社群平台是否該把關呢?

其實一開始,社群平台根本不想蹚渾水,他們說自己只是「平台」,是服務提供者,不參與內容討論,希望使用者自己辨識真假。最初網路有一派說法:真相越辨越明,透過廣泛的討論,最終總有答案。

事實證明這理論太天真。一方面大多使用者根本沒法辨識真假,另一方面大多數平台上,讀者都是默默接受,根本不參與討論。因此,特別容易有所謂的「帶風向」情況出現。

目前的國際趨勢認為,社群平台必須要為假新聞負責。也就是說,這些平台必須要有把關機制。

那麼,前面說的這些爆料來源,有沒有把關機制呢?多多少少算是有,問題在個機制是否判斷正確、是否有公信力。

爆料公社、爆廢公社這類 Facebook 社團的把關機制,就是社團管理員。面對每天大大小小的爆料,把關機制好不好,就看這些少數社團管理員的管控能力。而他們驗證是否為假新聞的方式,主要就是網友如果發現是假新聞,私訊給他們,或由所謂「權威」(私人)管道驗證。

個人 Facebook、Twitter 可說沒有把關機制,因為個人言論一出,代表的當然就是某人的個人立場,就算他有心為之,也不可能打臉自己說的言論是假新聞。因此這類爆料,把關的人就是閱聽人自己。現在假帳號這麼多,你怎知道發文的人是真人,他講的可信度有多少,都得自己來。再不然就是靠 Facebook 的檢舉機制,消除假新聞。但在台灣,檢舉機制能發揮的效果有限。

LINE 呢?LINE 由於是即時通訊軟體,基本上就更封閉了。很多人都曾從長輩、親友那收到一些貼文,往往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文章,或是看起來很驚悚的新聞,更不大可能跟長輩講說這些是假新聞,結果就是這些消息不斷擴散。基本上,LINE 的假新聞可能是最難防的。

再來是內容農場,本質就是要吸引你點擊騙流量,內容是真是假並不是他們的重點,當然就不會有把關機制(內容農場的問題更複雜,在這裡無法一一討論)。

那麼,回到主題,PTT 呢?

PTT 是 BBS 論壇,有板主的設計,但其實板主扮演的角色往往是最後一道關,在很多板的存在感很低。最多還是得靠鄉民自己。雖然有人說 PTT 鄉民都帶有酸性,但戰神也不少。因 PTT 經營最久,因此有很多臥虎藏龍,大多數情況下,透過大家討論,往往會有相對客觀的真相。

這裡指的相對客觀,是與前面的爆料公社、個人 Facebook 等機制比較,並不是說那些社團的管理員不公正,而是一個人、或少部分人決定何為假新聞畢竟能力有限,PTT 因為討論度高,開放性強,比較能糾正錯誤。

更何況,PTT 的作用根本不是爆料。有多少人上 PTT,目的只是為了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好好討論事情,看看有什麼與自己興趣相關的最新話題。下一篇發帖的可能就是該領域重量級的專家,跟你分享不同的看法。

至於所謂八卦或爆料,只是因為聚集的人太多了,衍生出來的副產品。這又跟那些以爆料為唯一目標成立的社團有很大不同。

所以,說「PTT 是假新聞源頭,最好關站」這種說法的人,可能沒有用過 PTT,或是上 PTT 只看到假新聞,而沒看到 PTT 美好的那面。如果照他們的邏輯,只要跟假新聞扯上邊的地方就是亂源、統統該關閉,能去的地方大概只剩下購物網站了。

假新聞來說,PTT 就沒有責任嗎?

有,當然有。事實上,長期以來的假新聞,從媒體、社群乃至於分享的讀者,都是共犯。你很難把責任推到單一特定平台,說它是亂源。

因此,對抗假新聞,往往要多管齊下。各國政府的做法有:

1. 由政府設立專法管制

今年 6 月,國內就有立委提案修法,針對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63 條「散布謠言,足以影響公共安寧秩序者,可處三日以下拘留或三萬元以下罰鍰」中,新增「未經查證在網路散播傳遞假新聞、假消息」,視同違法。

但是,這種做法容易引起爭議,因為「管制假新聞」與「控制言論自由」之間的界線很難釐清,如果政府將所有不利於他們的言論都以假新聞管制,就成為另一種極權社會了。

2. 由第三方設立新聞查證機構

在新聞媒體為主流的時代,是由記者、媒體查核把關假新聞。現在社群平台時代,一樣需要有地方可以查核把關。因此,有人呼籲要成立可以信任的第三方機構,來查證謠言的真假。

國內由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在今年 7 月共同成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會有查核人員,主動查驗網路眾多謠言、小道消息,然後將正確資訊披露出來。

3. 要求社群平台刪除假帳號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一年之後,許多調查發現 Facebook 受俄羅斯及伊朗網軍利用,發布大量假新聞,干擾美國選民思想進而影響美國選情,突顯出社群平台充斥大量假帳號的問題。

今年 7 月,Twitter 開始清除假帳號,刪除超過千萬筆假帳號,數量相當驚人。這些假帳號通常用在政治、商業甚或娛樂界,幫助特定使用者擴大曝光度和影響力。

4. 要求社群平台改善演算法

Twitter、Facebook 等平台,演算法決定使用者的能見度,因此也有所謂的「同溫層」效應。這種同溫層效應助長假新聞擴散,如果一個人相信假新聞,同溫層往往也會認同這則假新聞。

關於用演算法對付假新聞這件事,Facebook 可說是「專家」了,去 Google 輸入「FB 演算法  假新聞」,可找到好幾頁結果,從時間來看,Facebook 可說是年年都在調整演算法以「向假新聞宣戰」,但效果顯然很有限。

以上 4 種做法來看,PTT 目前關閉帳號註冊,正在做的可能就是第三點。之前也有針對特定熱門板,發文需登入多少次數的門檻限制,這也某種程度墊高了假帳號發文的門檻。

但 PTT 是不是能更進一步多做些什麼?可以想像:如設立假新聞檢舉、審核機制,或是直接與前述「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或是其他第三方機構相互連結,做更多確認。

至於 PTT 要不要這麼做,有沒有必要做?就看管理層覺得自己的定義是平台或媒體,以及自定義與一般大眾的理解是否一致。

不管他們怎麼做,做得好不好,對「假新聞」的存在或消滅,影響力微乎極微。因為這個問題不是一家媒體或一個平台改變就能解決的事,說「關掉 XX 就可以解決假新聞」只是把問題推給一個黑鍋承擔的藉口,這種做法以及心態,才是假新聞無法根除的源頭。

(本文由 T客邦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TT)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