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養大中國對手,台灣散熱廠拚突圍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7 月 11 日 12:00 | 分類 國際貿易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十年來養大中國對手,台灣散熱廠拚突圍


十年前,台灣散熱廠商將產地從台灣移轉到中國,受到產能限制與毛利率考量下,部分廠商將低階零件外包中國廠商,儘管規模不大,技術能力也較台廠低,但近年中國廠商也陸續形成自有品牌,脫離外包商的角色,並且積極以低價搶攻品牌客戶,對市場價格確實造成一定衝擊。但台廠也力拚突圍,將技術能力再提升,搶食高階產品商機。

從「被委外」到大筆投資,中國供應鏈崛起

台灣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連帶使得上下游供應鏈完整,因此筆電、手機的散熱零件供貨也掌握在台灣廠商手中。過去台灣散熱廠工廠位於台灣,受到人力成本提高下,特別是散熱零件又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隨著代工廠的腳步,2005 年以後陸續將工廠轉移至中國。

到了中國,台灣散熱廠生產基地多為在電子代工廠附近,像是昆山、重慶等,掌握地利之便,能提供快速生產的服務,符合交期短的特性。據了解,交期多落在 1~2 週,因此散熱模組廠對每一個零件的生產製造、供應鏈的掌握度要非常高,才能即時組裝交貨。

散熱零件多樣,部分台灣散熱模組廠,會將部分零件委外廠商生產製作,像是雙鴻、力致、奇鋐等廠商,特別是模組當中的熱管,技術難度較低,因此多數都是委外當地廠商製造。業內人士坦言,看到客戶訂單增加、市場需求好,但是為了維持毛利率跟產能,加上人力成本、淡旺季產能規劃種種考量下,會把低階的產品委外做。

中國很多新興廠商從熱管代工進入市場,看好散熱商機,野心大的廠商會透過投資設備、挖角等方式,試圖突破「被委外的角色」,隨著散熱產業需求在 5G 來臨下,中國散熱廠商更是大筆投資,從台灣挖角的手段更是越來越激烈,甚至有些廠商口號越喊越大,讓品牌廠寧可跳過台灣模組廠,直接找上中國廠商進行研發,逐步形成自有品牌。

業內也盛傳,除了技術研發人才之外,中國散熱廠商也愛挖角同業的國際貿易業務人士,不僅對於客戶關係熟悉,協助自家驗證產品更順暢。

良率、客戶關係都需要時間經營

儘管中國廠商拿了代工單,搶了台灣人才,但也不代表就能進入大廠供應鏈。據了解,目前中國散熱廠商的技術仍與台灣有段落差,且多著力在石墨片技術,較少手機熱管,像是中國碳元科技(Tanyuan)、深圳壘石(StonePlus)等公司。據了解,像是中國碳元的手機散熱產品產能大約是台灣大廠的一半以下,且客戶多屬於中國當地手機品牌,不像台灣早就打入三星供應鏈。

除了產能規模比較小之外,技術與良率才是關鍵。超眾總經理郭大祺表示,錢投下去不是重點,還是很靠技術累積與研發的能量。據了解,中國目前應用仍切低階消費型手機,但品牌廠也試圖把部分少量機種給中國散熱廠做,但良率仍不到位,因此打消念頭,避免手機上市時間遞延或品質的風險。

國內散熱模組大廠高層表示,「我們當時剛到那邊設廠,就很多附近的小型當地散熱廠來問我們,要不要哪些零件給他們做,當然比較便宜啊,我們也可以調配產能做更高階的產品,但當然也是考量到怕技術外移,品質也不確定,萬一回來的零件根本不能用怎麼辦,所以當時我們就通通自己做。」

成本來說,中國花了大筆資金投入機台設備、挖角人才,整體成本可能也不低,但就是能夠靠低價搶市,讓多數台灣廠商不以為意。熟稔產業人士認為,中國廠商多數很會推銷產品,但是誇大的成分也很高,像是去年底就聽說可以做手機熱板,但到現在根本鮮少產品打入品牌手機機種當中,產品穩定性、良率才是存活的關鍵。

也有人認為,中國愛挖角台灣的技術早就行之有年,投機性相對台灣人強,確實很有野心,但是客戶不僅考量價格,更考量品質、長期的合作發展,因此台灣廠商耕耘多時,仍具有競爭優勢。

台灣以日商為目標,著力技術研發

目前日商多以大型水冷方案切入國際大廠伺服器供應鏈,像是 Google、Facebook 等,規模較大、單價較高,相當講究品質。而台灣則以中高階產品為主,像是原有消費性電子產品升級,從熱管到熱板,逐步完整產品線,以性價比高為主打。而中國則以大量、低階產品為主,且更具成本優勢。

近年來,大型散熱方案被日商把持,以高階、少量的產品為主,對於新興應用與消費型電子較不具有野心,多透過購併方式完整產品線,像是日本電產(Nidec)去年收購超眾,持股達 48%,成為單一大股東,目前已經在不少案子上,採取包裹銷售的策略,提供客戶完整解決方案。

就台廠本身未來發展策略來說,大多強調在技術上再升級,就是要拉開跟中國廠商的距離,包含持續研發大型水冷技術,用於伺服器、資料中心等大型設備,以及現有的熱板產品再升級,鎖定 5G 基地台、5G 手機等應用。

目前多數都在進行液冷技術的開發,朝向日商的腳步邁進,像是雙鴻、超眾兩大散熱模組廠都預計將在明後年推出液冷方案。先前力致也宣示已經研發出較熱板更為輕薄的薄型均溫板(TGP),原有銅材料中夾入 PI(聚醯亞胺),讓產品厚度可降至 0.35mm 以下。

整體而言,儘管台灣散熱廠商過去在中國養了一批競爭者,但是面對市場殺價競爭的態勢,台灣廠商多數極力發展更高階產品,或者拉攏更多客戶,以因應需求並維持公司毛利率。未來能否搶得產業商機與技術優勢,值得未來持續關注。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