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規模槍擊案,美國科技界做了什麼?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8 月 09 日 8:15 | 分類 社群 , 科技生活 , 網路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面對大規模槍擊案,美國科技界做了什麼?


剛過去的週末,美國德州和俄亥俄州都發生大規模槍擊案,兩起槍擊案間隔不超過 24 小時。美國總統川普發言,要求社群媒體開發能辨識潛在槍擊案的工具,以便暴力事件發生前採取預警措施。

8chan,網路黑暗地帶

8 月 3 日發生的槍擊案並不是沒有預兆。

據《紐約時報》報導,德州槍擊案發生前,題為「難以忽視的真相」(The Inconvenient Truth)文章就已出現在網路。文章支持造成 51 人死亡的紐西蘭基督城槍擊案,痛斥美國「從內到外腐化」的現狀;除此之外,文中還表達對拉丁美裔移民的強烈反感與「恐懼」,並稱這些移民「正在入侵德州」,最終將「控制地方政府」;最後還寫道「我今天大概就要死了。」(I’m probably going to die today.)

長達 4 頁的文章是槍手於 3 日上午 10 點 20 分在 8chan 論壇發表,時間距離警方接到第一通報案電話不超過 20 分鐘。

2013 年,由於不滿 4chan 論壇隨意刪文,Fredrick Brennan 創立了 8chan 論壇,用戶可暢所欲言。現在 8chan 已逐漸淪為暴力極端分子的聚集地──包括紐西蘭基督城槍擊案和加州猶太教堂槍擊案在內,今年至少有 3 起大規模槍擊案的兇手施暴前都有於 8chan 發表宣言,並鼓動論壇的「兄弟」盡最大努力幫忙傳播消息。

8chan 論壇創始人 Fredrick Brennan 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也表達創建平台的悔意,他說:「如今,每當我聽到有大規模槍擊事件發生,就會說『好吧,我們得研究一下這是否與 8chan 有關』……我們將關閉網站,因為它沒有給世界帶來任何好處,只帶來完全負面的影響,網站用戶並沒有意識到這點。」

就在 6 日,Cloudflare(負責 8chan 網路安全的技術公司)首席執行長 Matthew Prince 發聲明稱,8chan 已多次證明成為蓄滿仇恨的污水池,Cloudflare 將停止提供 8chan 服務。

8chan 已停止營運。在一次次煽動仇恨和「慶祝大型槍擊案」後,「無法無天」的日子終於走到盡頭。

危險仍在他處蟄伏

除了 8chan 論壇,Twitter、Facebook 等社群平台也一直因散播暴力訊息廣遭詬病,甚至一度被指責為中東極端恐怖組織 ISIS 的通訊工具和宣傳平台。

2016 年 1 月,一名恐攻受害者的家屬 Tamara Fields 一紙訴狀,將 Twitter 告上法庭,理由是 Twitter 在了解情況的前提下,還淪為恐怖組織的宣傳工具;這違反了美國《反恐法》,因此 Twitter 必須賠償恐攻受害者。

Twitter 表示,一直有整頓清理恐怖組織和極端組織帳號,包括暫停或徹底移除。據統計,截至 2015 年 4 月 2 日,Twitter 共關閉 1 萬多個和 ISIS 組織有關帳號。

2016 年 3 月布魯塞爾恐攻後,ISIS 極端分子又創建了大量帳號,在 Twitter「捲土重來」。那段時間除了 Twitter,其他社交媒體及駭客都自發性與 ISIS「交戰」,阻止 ISIS 在網路散播極端訊息。

情報公司 Recorded Future 分析顯示,Twitter 從 2015 年開始增加打擊恐怖主義的力度,僅 2016 年 3 月就移除 2.6 萬多個疑似支持 ISIS 的帳號;Twitter 的打擊也增加了 ISIS 在 Twitter 散播的難度。

然而,即便是幾年後的今天,極端分子利用社交平台散播恐攻消息的事件仍時有所聞。今年 3 月,紐西蘭清真寺發生槍擊案,槍手 Brenton Tarrant 利用 Facebook 的直播功能現場直播攻擊過程;之後,長達 17 分鐘的血腥影片在社交網路流傳開來。

雖然 Facebook 短時間就刪除影片,但由於已重新上傳到 Twitter 和 YouTube 等其他平台,局面近乎失控。

小結

任何一起恐怖襲擊事件發生都成了既定的人間慘案,但如果極端分子有機可乘,將這些陰暗的充滿仇恨和暴力訊息到處散播,它們就會像野火蔓延,就連最尖端的科技公司也難以撲滅。

正如英國內政大臣 Sajid Javid 所言,Twitter、Facebook、Google 和 YouTube 確實需要採取更多措施,阻止有人利用這些平台宣揚暴力極端主義──要達到這個目的,科技業還要付出更多努力。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為美國總統川普對大規模槍擊案發表談話;來源:Flickr/The White House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