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動起來,台企強攻商機成亞太供應中心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9 月 16 日 16:22 | 分類 能源科技 , 風力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離岸風電動起來,台企強攻商機成亞太供應中心


根據《彭博》報告,全球能源結構正在改變,2019 年起全球離岸風電新增裝置量將達到 6.3GW,與同期相比增長 75%,亞洲風場更是當紅炸子雞,不少離岸風電大廠搶攻亞洲市場,紛紛來台插旗發展,為的就是台灣豐富的風力資源。

根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 4C Offshore 發表的全球「23 年平均風速觀測」研究,在世界上風況最好的 20 處離岸風場中,台灣海峽就占了 16 處,十足顯示台灣的離岸風電潛力,

離岸風電從零開始,台供應鏈動起來

風力發電產業涵蓋廣泛,上中下游三部分包括風力發電機組、水下基礎等離岸風電製造業,安裝、維運等離岸風電服務業,以及離岸風電發電業。因影響層面廣泛,產業鏈除創造龐大就業機會外,亦能形成離岸風電產業火車頭效應。

而台灣近期也有許多離岸風場開始動工,順勢帶動台灣的風能供應鏈,像是達德能源(wpd)的雲林風場陸域工程今年 5 月啟動,總裝置容量達 640MW;由上緯與麥格理資本公司(Macquarie Capital)、沃旭能源(Ørsted)合作開發的示範風場海洋風電(Formosa I)第一階段 8MW 更已商轉,裝置容量高達 120MW 的第二階段,目前也正在施工,可望提前於 10 月完工。

沃旭能源也將於 9 月啟動陸域工程,台汽電旗下星能將承攬陸上變電站工程、採購及施工統包,不管是上游的變壓器、電抗器、開關箱盤、電纜製造,到中游的土木施工,都將以台廠為主。

把握機會,讓台灣成為亞太供應中心

展望未來,大容量風機也是台灣的契機。近年離岸風機逐漸朝大容量發展,眾廠商相繼推出單支容量達 10MW 以上的風機,為了讓運轉週期達到 25 年,風機本身須具備抗拉抗彎、低放熱、抗開裂、耐腐蝕的特性,面對嚴苛的地理條件,風機的效能和穩定度備受各種挑戰。

除此之外,風機主要從歐洲進口來台,海運費用、大型船隻成本高昂,歐洲葉片出口至亞洲的運費更會多出 20%。目前歐洲大廠也沒有在日本、南韓、紐澳、東南亞、美加西岸設置葉片廠,中國離岸風電也多以容量 3 到 4MW 的風機為主,因此未來台灣將能以 8MW 以上的大容量風機為重點,成為離岸風電亞太中心。

看準先機,風機大廠 MHI Vestas 也早在去年和製造葉片、發電機產品和葉片材料的本土供應商簽署合作備忘錄,計劃由台塑供應風機葉片原料、中鋼生產塔座、上緯供應風機葉片製程的複合材料與樹脂原料、天力台中廠生產風機葉片。MHI Vestas 更在 7 月與上緯簽署協議,由上緯提供風機葉片所需的碳纖維拉擠板材材料。

有政府的支持在前,台灣產業鏈的背後支持,現在已成功吸引丹麥沃旭能源、澳洲麥格理資本、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新加坡的玉山能源(Yushan)、加拿大北陸電力(NPI)、MHI Vestas 等國際風電大廠來台投資。

台灣風電產業具有優良的發展與機會前景,2018年台灣港務公司邀集國內外廠商,包含台電、中鋼、台船、上緯及台英風電,共同合資成立台灣風能訓練公司,引進國際風能組織(GWO)標準課程,提供風電產業人才培訓能量與在地化訓練服務,並於 8 月份正式啟動,為亞洲第一家完整教授符合「國際標準 BST 及 BTT」共計 8 項模組課程的訓練機構。此外,其也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推進產業實習計畫。

相信台灣廠商在投入時間、人員培訓,與經驗成熟的團隊攜手合作後,就能參與並在做中學,補足台灣原先缺乏的海纜、風機零件等技術,同時也能培養專業焊工、品管和操作人員,進一步跨入海事工程、安裝風機、風場維運等領域,迅速累積經驗。未來將有機會在全球離岸風電供應鏈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亞太重要的風電中心,與此同時,隨著離岸風場接連動工與部署,也能掀起異地青年鮭魚返鄉潮,創造龐大就業機會,暨能提升產業技術、增加在地職缺,於外也能擴大世界能見度。

為促進產業升級與合作,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與外貿協會攜手於 10 月 16 到 18 日舉辦全台規模最大的綠能產業展覽──「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一同探索風能產業趨勢技術與商機。展間除了「台灣國際風力能源展」外,還設有「台灣國際太陽光電展」、「台灣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及「台灣國際智慧儲能應用展」等共四大再生能源發展亮點,預計吸引上萬名國內外產業人士前來。別錯過全台最專業完整的綠色能源產官學研交流平台,馬上參展報名,更多展覽活動詳情,請至官網查詢。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