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太陽能電站裝置加速,供應鏈雨露均霑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10 月 17 日 14:00 | 分類 光電科技 , 太陽能 , 能源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明年太陽能電站裝置加速,供應鏈雨露均霑


台灣太陽能發電裝置量近 2 年終於有較快速的發展建置,自 2015 年開始推動太陽光電發展後,到 2018 年,每年平均電站裝置量僅增加 0.6GW,但 2019~2020 年政策目標需達到 6.5GW,以 2019 年來看,前三季約已達到 3.7GW,預計第四季加溫下,2019 年累計安裝量可達 4.2GW,2019 年淨增加的安裝量約 1.5GW,若以此估計,2020 年的淨增加安裝量約為 2.2GW,等於明年太陽能電站裝置將再加速,可望帶動相關供應鏈受惠。

台灣在太陽能多晶矽、矽晶圓幾乎已算是退出,原本的電池廠商都已轉型到模組生產,目前在國內生產可驗證拿到 MIT 許可的太陽能模組廠商中,聯合再生產能約 500MW、元晶約 500MW、友達約 400MW、茂迪約 200MW,其他還有加國、安集等中小型模組業者,總供給量也約在 2GW 出頭,以此來看,明年的太陽能模組的供需可達平衡。

另一方面,明年的電廠案往大型地面型電站方向發展,在政府積極釋出土地(如台糖用地、彰濱工業區)以及鼓勵農電、漁電共生,並規範用電大戶需採購綠電等環境下,不少大型電站明年會啟動,而大型電站為了要穩固產品品質的一致性,多會採購同家模組,故大型電站多會往大型模組商合作,造成大者恆大,小型的業者生存恐受夾擊。

若依政府政策目標在 2025 年太陽能發電建置 20GW,其中屋頂級裝置約 3GW,此部分過去幾年達成率高,所以要達成 20GW 的目標,剩下 17GW 主要要靠地面型電站,預計此 20GW 共可帶動 1.2 兆元產值。若以今、明年目標達到 6.5GW 來看,將帶動投資商機 2,220 億元,另外,還有對節能減碳的貢獻。

▲ 6.5GW 達標的效益。(Source:經濟部能源局)

但至於要如何推動 6.5GW 目標達成,「何處蓋電廠」則是一大難題,除了在各類產業園區(如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等)增設屋頂太陽光電,部分地層下陷區也可變更土地進行種電,但最重要的,還是需要透過農、漁以及畜電共生的方式,鼓勵農地、畜舍及漁塘採取複合式種電,多方管道下,達成目前太陽能種電較難解決的土地問題。

若以 2025 年政策目標 20GW 來看,業者估計,約可帶動太陽能模組 2,500 億元的產值,至於受惠者,除了目前檯面上的太陽能模組及太陽能電站廠商,其他重電業如華城、中興電、士電,以及電線電纜業如大亞、華新、華榮,另外,生產逆變器的廠商如盈正、台達電等也會有助挹。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