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歐是「人類之光」?這座未來發電廠就是答案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12 月 08 日 0:00 | 分類 旅遊 , 環境科學 , 科技生活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為什麼北歐是「人類之光」?這座未來發電廠就是答案


哥本哈根這棟新興地標建築 CopenHill 裡,不僅能用垃圾發電,你還可以在斜坡滑雪,在它的屋頂上遠足、側邊健身、立面攀岩,甚至,地下還有一個酒吧。

2013 年設計之初,CopenHill 就受到業界矚目,建成後囊括多項紀錄,包括「世界最乾淨的垃圾發電廠」、「世界最高的人造攀岩牆」、「哥本哈根最大的建築」等。

現在,這棟多功能建築正式啟用了。

為綠色地球發電

CopenHill 由 BIG 建築事務設計,長 200 公尺、寬 70 公尺、高 124 公尺(包括煙囪),占地 4.1 萬平方公尺,在海拔不超過 172 公尺的丹麥,站在頂樓,可看到整個城市的風景。

(Source:CopenHill

雖然 CopenHill 看起來像建築界的「哆啦 A 夢」,但核心首先是一間發電廠。

世界的垃圾已經越來越多了,根據統計,全球每日製造的垃圾總量,就能填滿一座埃及吉薩金字塔。所以 CopenHill 想到透過垃圾發電,而非以往的化石燃料,不僅讓廢物有效利用,還很綠色環保。

內部有熔爐、蒸汽機、渦輪機等發電設備,加上最新的廢物處理和能源生產技術的運用,每年可將 44 萬噸廢物轉化為清潔能源,為 15 萬戶家庭提供電力和集中供熱。

而且,每個遊客都可直接看到機器運作。人們透過建築內部的玻璃升降機穿越發電廠,遠觀工廠內部的結構,以及工人怎樣工作。

之前,BIG 本來還想再為 CopenHill 打造會吐煙圈的煙囪,每當有 1 噸二氧化碳釋出時,發電廠的煙囪便會吐出一個水蒸氣製成的大煙圈,搭配照明系統,每個煙圈升起時都能點亮,這樣就能提醒大家注意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Source:CopenHill

但因成本太高,這個有意思的想法只好放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燃燒垃圾其實也會製造二氧化碳,只是比現在燃燒化石燃料來說,前者排放量仍少了很多。政府也正在計劃安裝新系統吸收焚燒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並儲存起來,看後續能否有什麼商業用途。

哥本哈根市長 Frank Jensen 表示:

高效率焚化垃圾能供熱給哥本哈根 99% 建築物,幫我們消除煤炭與化石污染,最終讓哥本哈根達成 2025 年世界第一個碳中和城市的目標。

享樂主義×可持續發展

建造發電廠的過程,BIG 創始人 Bjarke Ingels 提出新概念:「享樂主義可持續發展」。

他說: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不僅應該對環境友善,且讓市民的生活更豐富快樂。

所以傾斜的屋頂,就變成了占地 41 萬平方公尺的滑雪場。

發電廠的機器都特地按照高度依次排列,這樣就形成建築外亮眼的傾斜屋頂。

海拔很低的丹麥雖然冬天會下雪,但沒有適合滑雪的坡地環境。很多居民為了滑雪,只能開好幾小時車跑去瑞典過癮。

現在丹麥有真正的滑雪場了。

(Source:CopenHill

CopenHill 的滑雪坡長達 500 公尺,從 90 公尺高的建築頂部一直延伸到底部,整個滑雪道從中間 180 度旋轉下來。

有 4 個不同難度坡道,還使用特殊合成材料製作,能在任何季節和溫度遊玩,沒雪一樣可以滑。滑下來後,人們可搭電梯和滑雪纜車再回到頂部,坡道底還有餐廳和 600 平方公尺的滑雪酒吧。

(Source:CopenHill

如果不想滑雪,你還可以去滑雪坡旁邊公園散步和鍛鍊。

這是由 Sla Architects 設計的 490 公尺遠足小徑,山上有約 7,000 株灌木、300 棵松樹和柳樹及其他綠化植物,鬱鬱蔥蔥的環境很適合慢跑者,還有健身空間和咖啡廳等。

(Source:CopenHill

顯眼的建築立面,就是「世界最高的人造攀岩牆」,總高 85 公尺,由 1.2 公尺高和 3.3 公尺寬的鋁磚連續重疊組成。

CopenHill 還有 10 層行政空間和 600 平方公尺的教育中心,供學術參觀、研討會議之用,內部一樣很環保,照明都透過鋁磚間的玻璃窗自然採光。

這些都讓發電廠變成新公共空間,也成了說明「享樂主義可持續性發展」最實際的例子。正如哥本哈根市長 Frank Jensen 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所說:

CopenHill 體現了我們在發展現代城市時,如何將創新建築、休閒設施,和可持續思維結合在一起。

(Source:CopenHill

象徵當代的建築

CopenHill 的靈感來源,最初可追溯到 2002 年。

那時候 BIG 建築事務所提出,要在哥本哈根最密集的地方置入一個都市空間,可把城市最大的百貨商場樓頂設計成滑雪坡道,來應付城市用地緊張的現狀。

這個設計概念並未兌現,但也為如今 CopenHill 埋下一顆萌芽的種子。

10 年後,BIG 與各大知名建築公司競圖後,贏得哥本哈根新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國際設計競賽,隨後耗資 6.7 億建成這棟丹麥最大的環保計畫專案。

不過建築的整體成本,也讓它成為哥本哈根史上最昂貴的建築專案之一。後續 CopenHill 還需要制定更好的回收系統接管所有廢物管理,也透過更多管道盈利,電廠負責人預計,每年將吸引超過 30 萬名遊客。

當越來越多人進入這建築,多多少少都會受到無形的影響,提高關於能源消耗的認識,以及重視消耗對地球帶來的破壞性影響。

BIG 創始人Bjarke Ingels 說:

如果不是透過這建築,很多事物不會被看見。

畢竟氣候危機已經越來越嚴重了。

11 月是有紀錄以來,全球最熱的 10 月。

來自 153 國 1 萬 1 千多名科學家在《Science》聯名發出氣候災難性警告,無論是從可再生能源、全球人口增長,還是改善世界經濟等部分,未來都急迫需要每個人都參與。

(Source:Unsplash

今天的哥本哈根,已是一座綠色智慧城市,碳足跡幾乎為零。

無論電力生產、城市供熱、塑膠廢物分類都有嚴苛的標準限制。拿城市流動性來說,哥本哈根有 75% 出遊是騎自行車、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50% 上班都會騎自行車。

這棟建築把可持續發展以更有趣的形式呈現,也難得讓美觀和功能性兼得,讓單純的工廠變成更豐富內容的載體,而不是僅以創新博取眼球和焦點,在一定程度上,CopenHill 也反映了建築在當代環境的演變。

這種演變還會持續下去。BIG 創始人 Bjarke Ingels shu 說:

對我而言,CopenHill 就是建築力量能夠改變世界的典範。我兒子下個月就滿 1 歲了,他大概不會知道我們曾經有一段時間不能在發電廠的屋頂上滑雪,更別說爬上外牆。

現在類似這樣的建築,在我們的後代看來,都會成為理所當然,他們的一生也都將這樣認為。

清潔能源和可滑雪發電廠會成為他們想像力的基礎,他們將站在我們過去十年創造的建築頂峰,對未來提出更創新、更瘋狂的想法。

這也是建築對人的另一種意義。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Copen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