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改變人類命運的方程式,但方程式生效的前提是各國放下成見,無私合作,這樣的科幻小說橋段,有可能成真嗎?
一種稱做「核融合」的技術正在考驗人類智慧。利用 1 億 5,000 萬度(太陽熱度的 10 倍)高溫,將兩個氚原子融合成氦原子,根據愛因斯坦質能互換方程式 E=mc2 融合過程損失的質量會釋放龐大能量,卻不會產生任何輻射污染。
這項技術如果成功,將成為人類歷史一大創舉。
核融合產生能量的物理概念,早在 19 世紀就有科學家提出。但直到 30 年前,1988 年,一項由全世界 35 國參與的 ITER 計畫才正式展開。
當時,兩大強權美國和蘇聯放下成見,由兩國領袖雷根總統和戈巴契夫總統推動開發這項技術。ITER 參考的是 1950 年代蘇聯時期研究的 tokamak 反應爐。
到了 2006 年,中、美、日、韓、歐盟、俄羅斯等國簽訂合約,在法國南部建造反應爐,由於涉及的技術開發專案太多,這份由 35 國簽訂的合約,確保了興建反應爐所需的材料和智慧財產,參與國家不受任何約束地支援這項計畫。
ITER 計畫並不是全球唯一的核融合開發計畫,但這個預算 220 億美元的計畫,目前進度已達 65%,預計 2025 年開始運作測試,絕對是目前最有希望達標的專案。
當然,技術問題之外,計畫得以順利進行最關鍵的因素來自於各國的無私合作。
或許,ITER 計畫除了解決人類能源問題外,也能啟發人類,面對地球環境大議題,只要願意攜手,總能找到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