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五號發射成功,中國贏回面子「裡子」難充實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1 月 03 日 8:30 | 分類 中國觀察 , 航太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長征五號發射成功,中國贏回面子「裡子」難充實


中國多年研製的強大推力火箭長征五號,去年 12 月 27 日從海南文昌發射基地升空,將實踐 20 號衛星成功送進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承載中國航太界厚望的長征五號先前曾發射過兩次,但都以失敗收場,這次第三度發射成功雖然挽回北京顏面,但中國航太科技的剽竊與抄襲作風,使中國要趕上美俄水準,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多年研製與失敗,長征五號終於升空

中國歷經多年研發製成的長征五號遙三火箭終於在 12 月 27 日發射成功,這款火箭是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也是首款液體發動機火箭。長征五號火箭曾於 2016 年與 2017 年兩次發射,但均以失敗告終,尤其 2017 年因為發動機故障發射失敗,迫使北京當局推遲多項太空計畫,包括興建太空站及探月計畫等。

根據中國官方資料,長征五號火箭理論上具備可以達到近地軌道(LEO)的最大有效載荷(payload)能力 25 噸,與以往中國火箭的搭載能力相比,提高將近 1 倍。

《太空新聞》(Space News)記者 Andrew Jones 指出,北京當局將太空看做未來成長與強化競爭力的非常重要驅動力,因此過去幾年投入太空技術的研發經費,遠比美俄日歐等國高出許多。

若從中國發射火箭的次數,也可以看出北京當局對探索太空的野心,《中國在太空:大躍進》(China in Space: The Great Leap Forward)一書作者 Brian Harvey 表示,中國今年的火箭發射次數是全球最多的國家,加上這次長征五號火箭升空,今年共有 34 次,俄羅斯有 20 次,美國則有 23 次。

不過,哈維指出,中國在長征五號遙二火箭 2017 年 7 月發射失敗後,拖延 2 年多才成功發射,修正時間比預期長,值得關注。

中國火箭技術,仍難望美俄項背

此外,雖然長征五號火箭的總推力已有顯著進步,但《德國之聲》指出,中國火箭發射技術尚未成熟,頂多達到美國、俄國和歐洲 10 年前的水準。長征五號使用的氫氧發動機 YF-77 是中國航天機構,1990 年代購自蘇聯的 RD-120 發動機基礎上,花費 10 多年時間改良研製而成,然而 50 噸推力遠不及俄羅斯最新 RD-180 發動機 420 噸推力、美國 RS-25D 發動機 189 噸推力,甚至日本三菱 LE-7 發動機 110 噸推力。

儘管中國對內極力宣揚本國的太空技術,但清楚知道與美俄技術仍有一段差距。

例如美國 SpaceX 於 2018 年成功發射一枚獵鷹重型運載火箭,並將其中二枚助推器安全回收,當時中共黨媒《環球時報》曾罕見地報導,指 SpaceX 公司發射的獵鷹重型火箭是全世界最強的火箭,長征五號的運載能力連獵鷹重型一半都不到。

剽竊與抄襲,中國航太技術難突破

另一方面,從長征五號使用的氫氧發動機 YF-77,也可以一窺中國航太技術的剽竊與抄襲作風。

中國 1990 年代初期先後向蘇聯購買 3 台 RD-120 發動機,僅用 5 天就將其中一台 RD-120 發動機拆解完畢,隨後進行中國最擅長的「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技術,就是外界質疑的模仿抄襲,並展開 10 多年的研發改進工程,製造出包括 YF-77 發動機等多款發動機。

專門研究俄國國防的獨立政策研究中心(PIR Center)亞洲安全項目主任 Vadim Kozyulin 指出,北京這種公然「逆向工程」手段令俄國武器工業人士深感震驚,敦促莫斯科阻止中國竊取俄國軍事科技,但他表示成效不彰。

美國兩位學者 J. Tyler Lovell 與 Robert Farley 在「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雜誌撰文,指中國對外國科技進行的「逆向工程」,往往因為缺乏與系統製造和組裝相關的機密資訊,使得複製過程昂貴且耗時,並且在最壞情況下,很可能降低成品系統的功能與可靠性。他們並指中國除非更細心研究發動機問題,否則很難在航太技術有突破性進展。

儘管中國已投入龐大經費研發航太科技,步步向太空野心靠近,但是目前看來仍未擁有自主研發能力。如果中國仍然以抄襲剽竊外國科技為研發範本,那麼,北京當局歷經 3 次才發射成功的長征五號火箭,或許已贏回面子;但要厚植「底力」恐怕仍有一大段長路要走。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CASC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