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被按下暫停鍵,「武漢肺炎」經濟衝擊全解析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2 月 07 日 9: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生物科技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當中國被按下暫停鍵,「武漢肺炎」經濟衝擊全解析


城,真的被封了。

「這感覺,就像在電影裡……」王舍(化名)是某中國官方媒體的記者,封城令下達的幾天前,他正好來到中國湖北省武漢市。

1 月 23 日凌晨 2 點,武漢肺炎疫情傳出首例後的第 47 天,武漢市政府宣布當日 10 點全市公車、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營運,機場、火車站等「離漢通道」暫時關閉,並且,「市民無特殊原因,不得離開武漢」。

在當地服務的社工小晶(化名)向《今周刊》描述,超市裡排隊採買物資的人龍頗長,儘管還算有秩序,但民眾眼神中多少都透露出恐慌。

封城,不只是封住一座城而已。

停工,台商的噩夢
料進不來,貨也出不去

《今周刊》記者詢問多家在武漢設廠的台商,他們大多表示,上游材料供應商若是在武漢,就算是其他地區的業者,原料供應也可能會出問題。另一方面,「就算產品能運進去,但客戶若無法開工,就會形成許多貨物囤積。」業者也憂慮,即使廠區不在武漢,也存在「民工能不能回來」的問題。

武漢市為中國鐵路運輸的最大樞紐,2017 年鐵路客運量 1.8 億人次,居全中國之冠;這裡也被稱為中國的「高鐵之心」,由此出發可直達所有布建高鐵之處。如今,樞紐阻斷,人、貨斷流,「這是整個中國科技產業都在擔心的問題」,業者強調,第一季的影響還不算太大,但 3 月以後到第二季,通常會有一波科技新品出貨,「若是停工時間過長,就可能會影響到第二季」。

防疫,中國慢半拍
資訊不透明,民間企業只能自救

「早期階段的資訊堵塞和不透明,是一個重大失誤」,長期研究中國國家治理模式與社會組織、現任美國史丹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的周雪光表示,儘管造成疫情蔓延的細部原因仍待後續釐清,但至少就目前發展來看,「資訊不透明」與「決策的延遲」,兩者造成的後果相當嚴重。

如果對比於武漢當地台商的快速反應,更能凸顯中國當局的輕慢與遲鈍。以在武漢設有廠區的國內水泥大廠亞泥為例,早在首位病例出現的 2019 年 12 月間,儘管媒體尚未關注,官方全無相關表態,公司卻在當時就緊急召開會議,立刻啟動防疫標準作業流程。

亞泥當地主管表示,「公司在 12 月就開始準備口罩、酒精、額溫槍等用品,每日盤點庫存量,甚至當時就要求體溫超過攝氏 37.3 度的員工不得入廠。」

相較之下,中國官方則是到了 1 月 20 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宣示「堅決抑制疫情蔓延」後,防疫動作才忽然醒了過來。然而,此時的防疫作戰,已經到了必須採取決絕手段的程度,隨著一道道封城、停工「軍令」下達,不只阻斷產業供應鏈,對中國消費、內需經濟更造成全面性的壓抑。而這層衝擊,更令市場如坐針氈。

在中國各地設有 18 座商場的藍天集團資深副總經理游添榮表示,雖然各商場將依當地政府規定,分別於 2 月 3 日到 2 月 10 日之間陸續復工,但公司內部預期,「人潮驟減將是必然,品牌櫃位的業績勢必相當冷清。」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今周刊》;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