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不太冷,我們剛度過有史以來最熱的 1 月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2 月 15 日 14:04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這個冬天不太冷,我們剛度過有史以來最熱的 1 月


過去一段時間,武漢肺炎疫情凍結了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但這個冬天似乎卻不怎麼寒冷。

這不是比喻,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2020 年的 1 月是地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 1 月。

(Source:NOAA

NOAA 已經記錄了 141 年的全球氣候變化,在剛過去的 1 月,全球陸地和海洋的表面溫度,創下了 141 年以來的最高紀錄,比 20 世紀 1 月平均溫度高出 1.14℃。

上一次全球溫度高出工業化前水平超過 1℃ 的 1 月,出現在 2016 年,那一年正是地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而 2020 年 1 月已經是連續第 421 個比 20 世紀同月平均氣溫高的月份了。

1.14℃ 的漲幅只是平均值,全球多地 1 月的氣溫都創下了新高。其中在俄羅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加拿大東部,更是比往年 1 月的平均氣溫高出了 5℃。

(Source:NOAA

就在幾天前,南極大陸也創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18.3℃,這比很多地方的夏天還要暖和。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 Clare Nullis 表示,南極半島北部是地球上變暖最快的地區之一,在過去 50 年裡,這裡的氣溫上升了近 3° C。

1 月溫度創下新高,最直觀的其中一個表現,就是降雪量減少。

正值冬季的北半球,在 1 月的降雪量創下了過去 54 年來的新低。在美國被稱為雪城的錫拉丘茲(Syracuse),積雪厚度只有往年的一半,而往年 1 月平均積雪高度 45.6 吋的奧斯威戈(Oswego),這個 1 月的積雪厚度只有 6.6 吋

積雪不足,讓很多主打滑雪的度假村不得不關閉滑雪場,來自法國的遊客 Frederic Foltran 帶著滑雪板去旅行,到達後卻發現根本沒雪,最後改裝了自己的滑雪板,滑雪變成了「滑草」 。

同樣是在今年 1 月,世界氣象組織確認,2019 年是有史以來第二熱的一年,但這個排名可能很快就要發生變化,NOAA 下屬機構國家環境訊息中心(NCEI)的科學家分析,2020 年很可能躋身有紀錄以來最熱的 5 年之一。

「最熱月份」越來越多,全球「發燒」背後是天災還是人禍?

「×月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個月」,對於這樣的新聞你可能一點不感到驚訝,因為從 2019 年開始已經多次出現了這種「最熱月份」,席捲全球的熱浪讓人們切身感受到全球氣候加速變暖的腳步。

2019 年的 6 月和 7 月,都打破了史上最高溫月份的紀錄。一來股自北非和西班牙的熱空氣,讓歐洲多國記錄到超過 40℃的高溫紀錄。其中法國南部加爾省加拉爾格勒蒙蒂厄市,以 45.9℃ 的溫度刷新了法國歷史最高溫紀錄

而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最北端 Banak ,居然有 32°C 的高溫,這個地方以往的夏季平均溫度只有 8°C 至 12°C。儘管這暫時不會影響到北極熊的生活,可是 NASA 的氣候變化研究顯示,北極的海冰正以每年 13.2% 的速度在消融。

(Source:pixabay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極端天氣可能會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根據世界氣象組織預計,按照目前溫室氣體排放的趨勢,接下來可能每兩年就會出現一次這樣的熱浪。

雖然 2016 年至今還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但那一年的高溫主要是受到了太平洋聖嬰現象的影響,而這兩年的異常高溫,很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表示:

我們預計在 2020 年和未來幾十年將會看到許多極端天氣,這是由大氣中創紀錄水平的溫室氣體推動造成的結果。

這樣的極端天氣,也為大規模森林大火,颶風、洪水等自然災害創造了絕佳的條件。

就在武漢肺炎疫情在中國蔓延的時候,從 2019 年 9 月開始就在澳洲肆虐的森林大火也還在燃燒,直到 2 月 14 日澳洲才宣布火情得到控制。

(Source:Flickr/BLMIdaho CC BY 2.0)

這場持續了近半年的大火,燒毀了超過 1,000 萬公頃的土地,相當於整個南韓的面積;兩千五百多棟房屋被毀,成千上萬人流離失所,還有約十億隻野生動物葬身火海。

這場大火帶來的煙霾一度覆蓋澳洲 70% 的天空,最嚴重時,首都雪梨的空氣品質達到世界上最差水平,超出危險標準十多倍,有澳網選手因為在比賽途中呼吸困難而退賽。

無獨有偶,2019 年另一場洗版社交媒體的森林大火,則發生在被稱為「地球之肺」的亞馬遜熱帶雨林,據統計 2019 年亞馬遜雨林發生了至少 7.2 萬起大大小小的火災,超過 9,250 平方公里雨林化為焦土。

(Source:NASA Goddard

對於這兩起全球矚目的森林大火,不少科學家都分析稱與溫室氣體造成的氣候變化有關。雖然是以自然災害的形式表現出來,但點燃導火線的卻是人類。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亞馬遜專案負責人梅洛(Ricardo Mello)指出,數據顯示亞馬遜雨林大火是森林砍伐增加的結果,巴西政府對於亞馬遜雨林的政策改變也飽受批評。

巴西總統 Jair Bolsonaro 上任後,以發展經濟為由,放鬆了對原始森林和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法規,鼓勵人們在熱帶雨林中開發耕地、放牧和採礦。

從此亞馬遜雨林的非法伐木場和非法採礦場也多了起來,火災次數激增,不少人認為正是巴西總統為了發展經濟犧牲環境的政策,埋下了亞馬遜雨林大火的禍因。

澳洲的情況也類似,澳洲政府一直不願承認森林大火和氣候變化有直接聯繫。因為澳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和天然氣出口國,是澳洲的經濟支柱之一,因此在推動減少碳排放這件事上一直不太積極。

此外,碳排放全球第二高的美國,也在 2018 年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在這樣的背景下,巴黎氣候協定要將本世紀的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 2°C 以內的目標,可能難以實現了。

這讓人對全球氣候的未來更加悲觀,因為科學家們預測,即便溫室氣體排放得到限制,北極也會在 2040 年左右出現夏季無冰的情況。《紐約時報》2018 年一篇報導中的前言,可能真的會成為未來的預言:

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已經升溫超過 1°C 。

巴黎氣候協定希望將升溫控制在 2°C,那樣人類只需要面臨熱帶的一些珊瑚礁死去,和海平面上升幾米。

升溫 3°C 時,北極的森林和大多數沿海城市都會不復存在。

升溫 4°C 後,歐洲將永遠乾旱,中國、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大部分地區會以沙漠為主,美國西南部將變得不適合居住。

到 5°C 的時候,一些氣候科學家警告稱,這就該是人類文明的終結了。

宅在家中的我們,玩遊戲就可以了解氣候變化

氣候危機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刻,在國外有不少環保組織會走上街頭,呼籲人們關注氣候變化並抗議政府在氣候問題上的不作為。而一些遊戲開發者,則試圖透過電子遊戲來傳達這些觀點。

2019 年美國獨立遊戲開發工作室 E-Line Media 與 BBC 合作,開發一款叫做 Beyond Blue 的 3D 探索型遊戲,玩家們在遊戲中將化身為海洋研究團隊的領導人「Mirai」,在深海中進行冒險。


而遊戲中展示的海洋世界,則參考了 BBC 的紀錄片《藍色星球》,還收錄了部分尚未公開的影像,同時也描繪了一些受到破壞和污染的海洋區域,E-Line Media 的聯合創始 Michael Angst 表示

這款遊戲旨在吸引玩家感受面臨真實壓力的自然環境,了解科學家對於全球環境劇變中的重要性,思考人類探索和發現的動力。

除了獨立遊戲,一些 3A 遊戲大作也開始關注氣候問題。比如在《文明帝國 VI》中推出的擴充包《風雲變幻》,讓玩家在遊戲中探索氣候變化對全球生態系統的影響,可以在遊戲中直接看到焚燒過多的煤炭與石油導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也能透過一些策略來應對氣候變化。

一位研究如何在文學作品中傳遞「氣候變化」議題的學者 JR Burgmann 指出,藝術和社會總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人們可以在藝術作品一窺社會歷史的縮影,過去遊戲沒有像文學、電影等媒介一樣深度接入氣候問題,但做為全球玩家超過 20 億的一種藝術媒介,可以讓更多人關注這個問題。

我不認為單憑某個藝術媒介就能拯救普羅眾生,但我覺得,如果我們能改變大眾對氣候的認知和態度,將會對地球現階段和未來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近宅在家中的我們,不妨透過這些遊戲來了解氣候變化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過需要記住的是,在遊戲中因為氣候變化而毀滅的世界還可以重來,而我們身處的這個星球,可能就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了。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