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飛紐約只需 39 分!馬斯克再放話:SpaceX 將在 2~3 年開始全球載客測試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6 月 20 日 16:10 | 分類 尖端科技 , 航太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上海飛紐約只需 39 分!馬斯克再放話:SpaceX 將在 2~3 年開始全球載客測試


有些人是為了幫人類達成夢想而出生,馬斯克(Elon Musk)就是其一。

2017 年,馬斯克在第 68 屆國際航太大會,闡述自己的火星移民計畫,並稱準備利用 SpaceX 火箭全球載客,達成 39 分鐘紐約到上海。當時,許多專家表示這個夢想很難達成,但現在,夢想即將實現。

據外媒報導,在網友分享的 SpaceX 兩年多前推出的 Starship(星艦)全球載客影片下面,馬斯克評論將會達成。

根據影片,將使人類可用不到 1 小時到達地球任何地方。火箭會以最高時速 27,000 公里飛行,香港到新加坡只需 22 分鐘、洛杉磯到多倫多只要 25 分鐘、洛杉磯到紐約只要 25 分鐘、上海到紐約只要 39 分鐘。

有網友問,什麼時候會實現?馬斯克表示,正式商用前,會進行多次測試,但預計 SpaceX 將在 2~3 年開始全球載客測試。

對此,網友也表示相信:

還有什麼是這個男人無法做到的!

這簡直太棒了,期待!

馬斯克的終極夢想

多年來,馬斯克一直希望移民火星,名下許多公司都和這個瘋狂的想法有關。SpaceX 發射火箭自然不必說,星際太空梭在馬斯克的幻想裡將會成為未來的交通工具。

先來看看馬斯克的星艦長什麼模樣。

Starship,星際太空梭,號稱世界最強火箭,根據官網介紹,設計為運送乘客和貨物到地球軌道、月球、火星及更遠的地方。星艦將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運載火箭,能攜帶超過 100 公噸載荷進入地球軌道。

包含兩大主體:星艦(STARSHIP)和超重(SUPER HEAVY)。

超重是超大功率的助推器,功用是將星艦送入地球軌道,然後脫離星艦並落回地球──如果沒有它輔助,星艦需要更大的推力及燃料消耗來抵抗萬有引力。

照 SpaceX 的設計,SUPER HEAVY 助推器和 Starship 星艦都會配備有史以來最早達成全流量分級燃燒循環的超級引擎:猛禽。

「猛禽」引擎的功率十分強悍,單台推力可達 2,000kN(千牛)。

星艦整體外觀就是太空貨船,容積為 1,100 立方公尺,近地軌道運載能力(LEO 運載力)也大於目前最強壯的土星 5 號,一旦正式啟用,將成為有史以來運載能力最強的星際大郵輪。

星艦就跟目前的飛龍號太空船一樣,共有兩版:客運版和貨運版。它最大特點就是貨運版有自動拋射系統,不僅可運輸貨物,還能執行定點拋投。

除了發射衛星和運送貨物到太空站這些「兼職」工作,星艦的本職還是在其他行星和地球間往返,以便把地球物資送到行星,或者把行星的土壤樣本送回地球。

之前被問到對星際太空梭的期望時,馬斯克說:

到 2030 年,要把 1 千名人類送上火星,到 2050 年將變成 100 萬。

也就是說,要達成目標,星際太空梭平均每天 3 航班,每年 1 千次航班,每航班載荷超過 100 噸,10 艘太空梭,每年就能將百萬噸載荷送上軌道。

為了達到目標,每年要建造 100 艘星際太空梭,10 年要建 1 千艘,到 2050 年就能將100 萬移民送上火星了。

不得不說,這真是龐大又偉大的計畫。

圈地為星艦載客做準備

要達成夢想,當然不只說說而已,除了籌備已久的星際太空梭等待測試,還需要夠大場地供馬斯克「折騰」。

6 月 6 日,馬斯克寄信給 SpaceX 員工表示

接下來要把重心放在星艦計畫,加快下一代星艦火箭的研發速度。同時要繼續在墨西哥灣沿岸的美國德州城市博卡奇卡(Boca Chica)建設基地。

據了解,目前大部分 SpaceX 員工都在洛杉磯總部或兩座工廠(佛州卡納維拉爾角和德州奧斯汀),SpaceX 也專門在洛杉磯港口租了一塊地以研發星艦。但馬斯克明顯覺得這些工作遠遠不夠,他希望員工都能搬到博卡奇卡基地附近。

屆時,馬斯克將提供 SpaceX 專屬飛機載送員工,由此可看出馬斯克對星艦的期待。

目前,SpaceX 正在招聘負責設計和建造離岸火箭發射設施的離岸營運工程師,工作地點位於德州布朗斯維爾,靠近 SpaceX 博卡奇卡「星艦」測試基地。馬斯克在 Twitter 坦言:「SpaceX 正為前往火星、月球和超音速全球飛行建設浮動太空港。」

星艦載客首次試飛原本暫定 2020 年,也就是今年。但現在來看有點小問題,不過大可期待一下,畢竟馬斯克總是做到看似不可能的夢想。

用他自己的話是這樣:

這些事情失敗的可能性遠遠大於成功的可能性,我之所以去做,不是因為這些事會成功,而只是因為我想做,那是我對世界未來的主張。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paceX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