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打通台灣支付的任督二脈,新台幣現鈔未來也能數位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12 月 28 日 7:45 | 分類 支付方案 , 第三方支付 , 行動支付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央行打通台灣支付的任督二脈,新台幣現鈔未來也能數位


國內電子支付愈來愈普及,但仍存有許多痛點,像是互通性不佳、使用上有門檻,須綁定銀行帳戶、金融卡或是信用卡,甚至是商家對於手續費或其他成本的考量,因此不願採用。中央銀行為打通台灣國內支付環境的任督二脈,加快數位貨幣(CBDC)的研究,目前正進行第二階段的試驗計畫,預計2年內完成。接下來待技術和資安問題解決後,根據央行調查資料顯示,中性認為 4 至 6 年後,有機會上路實施,但也有看法認為得 7 至 10 年。

貨幣數位化已是進行式。像是目前國內民眾使用信用卡、金融卡進行各種線上行動支付,甚至銀行使用中央銀行貨幣所進行各種大額支付,也都已經數位化。但目前支付市場上仍有一個缺口,就是中央銀行貨幣「現金」,無法運用於數位環境。

因此,目前各國央行都正在進行數位貨幣(CBDC)的研究。國際間腳步較快的是中國和巴哈馬。巴哈馬由於人口只有 40 萬,但卻分布在 700 座的島嶼上,由於離島的支付基礎設施缺乏,因此多仰賴現金交易。但現金處理成本高,運輸不易,巴哈馬已經在今年 10 月 20 日正式推出「沙錢」,供全國使用,透過智慧卡片或是手機 App 兩種版本提供的一次性交易密碼或是 QR Code 供商家掃描以完成付款,操作類似現行的行動支付。

至於中國近期則是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以及未來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深圳市政府於今年 10 月,在 191 萬的申請人中,抽出 5 萬名幸運兒,每人獲得 200 元數位人民幣紅包。這個紅包只能夠透過非公開的「數位人民幣」App 在限定商店使用,期限也只有一周。透過短期且大量的交易,人行得以測試數位貨幣交易系統穩定性。

台灣央行則規劃,未來數位貨幣上路後,民眾可以選擇跟往來的銀行開立數位貨幣(CBDC)錢包,且透過自我的存款以 1 比 1 的方式兌換,待錢包有金額後,就可以透過手機 App 等同現金的在任何場域使用。由於數位貨幣就是新台幣現鈔,沒有年齡限制,小孩子可以使用,民眾也不用擔心身上攜帶過多的現金。

學者認為,數位貨幣確實是國際趨勢,也認同台灣央行積極推動,但在上路實施前,央行也應該詳盡的告知民眾,是否也得交出隱私權,畢竟唯有民眾充分瞭解後,才有機會選擇用現鈔或是數位貨幣進行交易。銘傳大學財金法律系副教授林盟翔說:『無論是匿名或是非匿名,在通用型的部分,政府必須讓消費者理解,在通用型的支付下,辦理開戶的手續,核實身分,所要使用的個資是哪些,因為這個會影響到民眾的隱私。也就是說交出去有多少,來換取他可能使用線上點對點的 CBDC 的部分,跟他在使用一般現金的時候,他到底得到或是喪失那些。』

目前台灣國內使用行動支付仍有幾項痛點,包括各支付品牌不互通,使得市場呈現「碎片化」,另外商家因為手續費或是課稅問題,以及考量收單成本而不願意採用,甚至是行動支付不能像現金一樣離線使用。央行也表示,希望未來上路後的「央行數位貨幣」,都能夠解決這些痛點,並深化至傳統菜市場也能使用,讓數位貨幣比現在電子支付要來得有效率和便民,且更加強化隱私保護。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