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將出口數字創新高「扭曲」為台灣對中國經濟更依賴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01 日 9: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勿將出口數字創新高「扭曲」為台灣對中國經濟更依賴


2020 年 12 月初舉辦的 2020 兩岸企業家峰會視訊會議,中國國台辦認為,如果沒有「祖國大陸」發展機遇帶動,台灣經濟將難以維持正成長。中國官方單位會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源自台灣對中國出口屢創新高,但若從美國對中國的科技管制趨嚴及美中貿易衝突導致中國供應鏈外移來看,中國經濟持續下行應是普遍認知,加上中國武漢肺炎持續加速國際供應鏈移轉,中國經濟只會加速下行。

中國經濟下行應會使台灣等許多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活動減緩,除非中國對某些產品有迫切進口的需求。換句話說,國台辦對台灣出口到中國的貿易額增加,解釋為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提高,邏輯說不通。

根據財政部 2020 年 12 月 7 日發布的「109 年 11 月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顯示,以國家別區分,累計 1~11 月台灣對中國與香港出口 1,367.4 億美元,較前一年同期增 168.3 億美元(+14.0%),占台灣總出口值 43.8%;台灣對美國出口 460.4 億美元,增 39.9 億美元(+9.5%),占台灣總出口值的 14.7%。從上述出口數字來看,僅能陳述台灣出口到中國比重甚高的客觀事實,並無法說明台灣對中國經濟依賴提高。

就出口數字本身而言,台灣對中國出口數字增加可能原因有二,一為台灣廠商一定要將產品賣到中國不可,二為中國廠商迫切需要台灣廠商出貨。前者即為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後者則是中國對台灣的依賴程度提高。如前所述,中國經濟下行之際,中國市場對台灣產品的胃納量頂多持平,不太可能在 2020 年 1~11 月可較 2019 年同期增加14%。因此要了解背後原因,仍須從台灣出口到中國的產品項目來解釋數字背後的經濟活動。

台灣對中國出口增加的貢獻,集中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視聽產品

若從產品別區分,據財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累計 2020 年 1~11 月出口較前一年同期增 126.1 億美元(+4.2%),其中電子零組件增 207.6 億美元(+20.3%)、資通與視聽產品增 58.4 億美元(+15.1%)、光學器材增 2.5 億美元(+2.4%);礦產品減 61.1 億美元(-47.2%)、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減 24.1 億美元(-9.5%)、化學品減 21.0億美元(-12.2%)。台灣出口到中國與香港的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視聽影音產品在 1~11 月增幅為 24.3% 與 20.1%,台灣出口到中國與香港的化學品、塑橡膠及其製品與機械分別衰退 14.8%、4.5% 與 1.8%。從上述資料可知,台灣對中國的出口的增加僅集中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與視聽產品,電子零組件出口又集中於積體電路。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受惠於 ECFA 早收清單且真正依賴中國市場的產業,2020 年對中出口卻呈現衰退。

勿扭曲中國廠商迫切需要台灣廠商出貨的事實

台灣在半導體、高階伺服器及未來 5G 產業的許多硬體製造,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地位已無需贅述,因此,由國家別及產品別出口統計可知,台灣出口到中國市場的產品也集中在我國具壓倒性優勢的相關產業,特別是積體電路出口,主要來自美國商務部對中國企業採取科技管制影響所致。

換句話說,台灣對中國出口增加都是中國迫切需要台灣幫忙生產的產品,而非台灣只能賣到中國市場的產品。再者,台灣許多科技大廠的訂單也都產能滿載,即使中國需求消失,也會有其他國家廠商補足,即出口的國家可能不同,但產品別出口不會有太大改變。最後,過去台灣出口到中國的化學品、塑橡膠與工具機等產業,確實也如預期都因全球經濟衰退與中國經濟下行而隨之衰退。

我方可理解中國官方希望突顯中國對台灣經濟不可或缺的期待,但統計數據的交叉分析結果不能因此扭曲。台灣出口持續創新高以來,對台灣出口中國數據的錯誤解讀不僅中國官方,也包含許多台灣國內相關評論。台灣對外經貿政策走向可以討論,但出口數據的客觀事實不容扭曲。與其扭曲出口數據的經濟意涵,產業出口兩極化的後續影響,才是應該提醒政府擔憂的事。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