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讓中美領導人同聲倡議的大概只有氣候議題了,因為極端氣候肆虐,解決這個棘手問題已經刻不容緩。瑞士再保險公司 (Swiss Re) 報告指出,由於農作物產量下降、疾病傳播和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城市氣溫升高,估計到 2050 年可能會大幅減少全球財富,如果世界未能迅速減慢化石燃料的使用,後果將不堪設想。
暖化造成的自然災害可能導致大量的收入和生產力損失,海平面上升會導致用於生產的土地流失,熱浪可能導致農作物歉收,赤道地區的新興經濟體將受到氣溫上升的最大影響。4 月中權威期刊《科學美國人》宣布將使用「氣候緊急情況」來描述氣候變化。
瑞士再保險公司研究在四種不同溫度升高情景下,氣候變化將對 48 個經濟體產生的影響。報告指出,根據目前軌跡,到 2050 年全球溫度可能會升高 2.6 度,預計將使全球經濟產出減少 11%~14%,等於每年全球經濟產出減少多達 23 兆美元。
其中美國的經濟將比沒有氣候變化的水平減少 7%。其他富裕的西方國家,包括加拿大、英國和法國,經濟產出減少 6%~10%。較貧窮國家更容易遭受高溫影響,但基礎設施和經濟狀況的適應能力較弱,後果將更為嚴峻,報告估計一些亞洲國家的財富可能會大減三分之一。
如果比較好的情況,全球溫度上升攝氏 2 度,2050 年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的經濟也會損失 20%。如果達到《巴黎協定》目標,並且溫度上升不到 2°C,全球經濟損失可以控制在 4% 之內。
瑞士再保險還模擬到 2050 年溫度上升 3.2 度的最壞情況,屆時經濟將會減少 18%。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的財富水平將下降近一半。印尼的經濟將減少 40%、印度減少 35%,而中國在嚴峻的形勢下有可能損失其 GDP 的近 24%。
過去 40 年美國經歷近 300 場氣候災難,每起災害造成的損失超過 10 億美元。僅去年一年,就發生 22 億美元的災難。美國總統拜登承諾到 2030 年將美國排放量至少減少 2005 年水平的一半,是歐巴馬政府設定目標的兩倍,但落後於英國和歐洲。英國本週提出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目標,承諾到 2035 年將排放量比 1990 年的水平降低 78%。
但實際情況走向與大國宣言正好相反。國際能源機構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的碳排放量今年有望增長近 5%,超過 2019 年的水平,原因是各經濟體從冠狀病毒大流行中反彈。與能源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是歷史上第二大年度增長,僅煤炭需求量預計將比所有可再生能源的總和增加 60%。
- Climate Change Could Cut World Economy by $23 Trillion in 2050, Insurance Giant Warns
- UN climate chief urges rich countries to step up funding: ‘Climate change is a multiplier’
- World Could Lose a Fifth of GDP Without Climate Action: Study
(首圖來源:Flickr/Akuppa John Wigham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