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症狀者可能更具傳染力,新冠病毒傳播速度究竟有多快?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5 月 29 日 11:00 | 分類 國際觀察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無症狀者可能更具傳染力,新冠病毒傳播速度究竟有多快?


研究發現,不同的活動和情境都可能改變病毒的影響力。如果覺得自己可能暴露在危險下,也許更該注意這些外在的變因。

如果不是因為這次台灣疫情爆發,很多生活在台灣、認為疫情離我們很遠的國人,大概從來沒想到新冠肺炎病毒蔓延速度這麼可怕──不斷增加的確診數、一層一層擴大的傳播鏈,似乎隨著這股態勢下去,還看不到疫情終結那天。

這次從華航、防疫旅館諾富特群聚案衍伸的萬華茶室相關病例,讓人們見識病毒的傳播速度,極長的病毒潛伏期、無症狀感染者,加上原本以為安逸而稍微鬆懈的防疫心態,都讓這次的疫情格外顯得嚴峻。

根據醫學研究統計,新冠肺炎由感染病原體至症狀浮現之間的潛伏期平均為5~6天,一般情況下由1~14天不等,但卻有個別個案可達24天。最可怕的是,即便沒有發燒沒有感染跡象或僅輕微感染跡象的感染者,也可以將病毒傳染給他人,讓篩檢無法有效。

此外,雖然新冠肺炎主要透過人與人間近距離的飛沫傳播,但亦發現可透過被污染的物品表面、環境因素傳播,這也讓確診者曾經踏上的足跡,都讓去過該區域的人們人心惶惶。

超級傳播者有多麼可怕?

▲ 台北捷運大消毒。

平均而言,一個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傳染僅少數零星家人,卻也有某部分「超級傳播者」傳染高達數十人,醫療機構《OSF HealthCare》強調,這些超級傳播者可能是多種原因,比他人更容易傳染給別人。

關鍵可能包含族群免疫力、醫院內感染、病毒性、病毒含量與傳播途徑等,典型的超級傳播通常符合80 / 20法則,即約20%感染者導致80%傳染個案。

研究發現,不同的活動和情境都可能改變病毒的影響力。如果覺得自己可能暴露在危險下,也許更該注意外在變因。

不同活動的影響

▲ 口罩沒戴好很可能就因此傳遞病毒或傳染。

由於新冠肺炎是新型病毒,加上各種變異株,導致人們面對疫情時幾乎沒有任何抵抗力,所以幾乎人人都可能罹患疾病。專家強調,「傳染的速度是噴出的飛沫量與活動發生當下環境的總結合。」

講話、咳嗽和打噴嚏都會散布飛沫,也因為講話習慣不同和說話方式,也影響病毒量散布,像是喊叫比低聲耳語更容易傳播病毒。

由於呼吸和發聲時音量不同,唱歌也比講話更容易傳染,專家強調,行為產生的作用力愈大,一個人可排出的氣溶膠(Aerosol)就愈多,把病毒帶更遠、在空氣停留愈久,傳染力自然愈高。

所謂的氣溶膠,是指固體或液體微粒穩定懸浮於氣體介質形成的分散體系,顆粒物質稱作懸浮粒子。

傳染時間也很重要

▲ 為了避免群聚,許多公園目前已封閉。

許多新冠肺炎患者感染過程會製造比傳染者更多、更嚴重的病毒,這情況下,「一個人出現症狀之前,可能最有傳染力。」

因此,別以為自己還沒有症狀,就輕忽傳染的嚴重性,畢竟醫學有太多太多案例,都是忽視病毒潛伏期,將新冠肺炎傳染給家人。

周遭環境的關鍵

▲ 如果真的必須出門,口罩戴好是最重要的關鍵。

專家表示,影響傳染的最後關鍵是環境,包含你和確診者的距離有多近?空氣是否通風?是密閉室內還是開放戶外?這些都是影響傳染的風險因素。

好比說,如果有一個人體內含大量病毒,對方又未戴口罩在室內活動好一段時間,等於環境充斥大量風險,周圍人也處於極端危險中。

因此,唯有戴好口罩、勤洗手、避免接觸陌生環境的物品、保持社交距離、盡可能別出門等,才是有效徹底遏止病毒散布的關鍵因素。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