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中間對齊,為什麼 Windows 11 開始功能表要「反傳統」?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7 月 16 日 8:15 | 分類 Microsoft , Windows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往中間對齊,為什麼 Windows 11 開始功能表要「反傳統」?


近日微軟將推出 Windows 11,最引人注意的大概就是「違背祖訓」從靠左變成置中的工作列,不少人調侃微軟終於變成自己「討厭」(蘋果)的樣子。

置中工作列確實初上手時給人不少新鮮感,但用一段時間後,還是選擇設回經典的靠左模式,因實在放不下Windows的經典元素之一──躲在左下角的「開始」按鈕。

點擊這裡「開始」

相信很多朋友第一次接觸Windows,都是從點擊「開始」功能表開始的。聽起來很饒舌,但集合應用、設定甚至最重要的開關機控制的「開始」按鈕,確實是幫助初次接觸電腦、不知從哪下手的用戶邁開第一步的最好指引: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開始,就先點擊「開始」。

「開始」按鈕第一次出現是在Windows 95,伴隨Windows 95流行,螢幕左下角的簡陋功能表成為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操作習慣。即使之後界面全新的Windows版本,你也知道去哪找到「連環新接龍」。

「開始」按鈕之所以有魔力,不僅是大部分操作的整合入口,還和位置有關。無論打開多少網頁和程式,只要把滑鼠拉至左下角點擊,就能打開開始功能表,不用盯著游標也能操作。然而「開始」按鈕並非開始就這麼方便,Windows 95如果將滑鼠拉至左下角再點擊,會發現根本沒反應。

這是因為微軟為了讓「開始」看起來像按鈕,圖示與螢幕邊緣有留兩行間隔,如果不仔細對準「開始」圖示而點到間隔,什麼也不會發生。當時不少消費者因叫不出開始功能表,以為電腦出問題,致電微軟要求維修或退款。

一直到6年後Windows XP誕生,這問題才解決,小小的「開始」圖示終於填滿整個左下角,無論用戶點擊哪個畫素,都能叫出開始功能表。

從Windows XP開始,「開始」功能表一直在變化,例如整合系統應用的快速訪問、Windows 7加入層級結構的樹形視圖、Windows 8用動態磚代替開始程式集、Windows 10將雙欄設計與動態磚結合。

▲ 去掉「開始」的Windows 8也搞掉了自己。

不管怎麼變化,始終能猛拉左下角點到熟悉的「開始」按鈕。微軟曾想在Windows 8讓「開始」功能表消失,但還是抵不過用戶對「開始」的熱愛,後續8.1版本重新加入。

左下角的「開始」就像有魔力吸引滑鼠,事實上,這確實是螢幕的「魔力點」。

感受「它」,不用理解「它」

當滑鼠點擊螢幕圖示時,是點擊大圖示的移動時間更多,還是小圖示更多?是遠一點圖示容易點擊,還是近一點更容易?

你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這問題,但每次操作背後,都有一群設計師為用戶用得更舒適絞盡腦汁,就是所謂的使用者經驗設計(User Experience Design)。想讓用戶使用更快更舒適,就需要讓操作更符合直覺,指哪打哪,盡可能縮短用戶完成一個動作的時間,讓操作更精準。

怎樣讓人準確操作?

心理學家費茲曾針對這問題做過一系列實驗,他發現物體大小、距離、形狀都會影響人的反應,根據這些現象,費茲1954年提出著名的人機互動模型──費茲法則。

費茲法則可用數學公式 Time = a + b log2 (D/W+1) 表示,最重要的影響參數就是目標距離(D)和目標大小(W)。

費茲法則其實貫穿日常生活,網購時「購買」圖示總是特別大,並靠近滑鼠常停留的中間區域,就是為了讓你更容易點它。而煩人的廣告「╳」總是特別小,是反向利用費茲法則,讓你花長時間注意廣告內容(並不小心點到)。

由於滑鼠滑到螢幕的邊緣就會停住,這時候螢幕邊緣相當於「無限選中區」。

用戶可很快點擊這區域,所以邊緣很適合放一些常用選單,如macOS頂部功能表、底部Dock欄等設計。

當兩個邊緣相交時,「魔力」就產生了:螢幕角落是離中心最遠的點,但滑鼠會因轉角停住,W相當於無限大,需要的反應時間幾乎為零,用戶不需思考就能觸及,因此四個角落稱為「魔法畫素」。在四個角落放置Windows「開始」按鈕、快捷鍵、macOS通知中心等用戶常用到的功能,就是這些「魔法畫素」最好的歸宿。

費茲法則還應用在許多意想不到的地方,如iPhone從滑動底部解鎖、側邊返回,這時候整條邊緣都是「選中區」,這比點虛擬按鍵快多了。剎車等緊急裝置的設計就比常規裝置更大,也是基於費茲法則,為了更符合人類直覺,盡可能縮短緊急狀態下的反應時間,這幾乎成了人機互動設計的定律。

回到Windows 11,「開始」按鈕居中即是放棄祖傳的「魔法畫素」,猛拉左下角的動作變成需稍加思考瞄準,並隨著打開程式增多,「開始」按鈕也會移動,複雜化的點擊與費茲法則幾乎相悖。

換句話說,微軟這番操作挺反人類的。

為什麼Windows 11的「開始」按鈕要居中?

Windows 11發表會,微軟解釋是為了縮短螢幕中心到目標的操作距離。據費茲法則,縮短距離的反應時間提升顯然沒有「魔法畫素」作用大,為什麼微軟執意要改動?

重要的原因是,費茲定律可能不能完全解決我們遇到的人機互動問題。

相比過去,電腦使用場景發生很大變化,除了常見的15吋、27吋螢幕,有很多人會用上百吋的投影螢幕,也有一些會組成多螢幕使用;鍵鼠也不再是互動的唯一方式,用手指觸控螢幕越來越頻繁。

各種新使用方式下,簡單的費茲法則很難涵蓋所有互動問題。

以觸控螢幕為例,沒有螢幕邊緣限制,點擊左下角和點其他地方沒有差別,「魔力點」失去魔力,居中點擊反而更輕鬆。

且觸控模式時「魔力點」反而更難點擊,Windows 11右下角原本在魔力點的「快捷鍵」和時間換了位置,也許就是為了讓大拇指點擊時不必過分扭曲,動作更自然。

當然如果像筆者還是用傳統PC,那麼「魔法畫素」的「開始」按鈕還是更好用。將開始按鈕設回左邊後,按「開始」變舒服了,但再看好像除了圖示、桌布變化,和Windows 10也沒什麼不同。

所以「開始」居中,也可能是微軟最後的倔強──大系統更新,總要搞點新鮮感吧!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