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載具實驗沙盒如何落地?有感服務是最大挑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8 月 09 日 15:25 | 分類 交通運輸 , 科技政策 , 自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無人載具實驗沙盒如何落地?有感服務是最大挑戰


看準無人載具、自駕車趨勢,經濟部導入監理沙盒精神暫時排除法規限制,讓廠商在台灣練兵,至今已有 11 案上路實驗。不過實驗案能否出沙盒成功落地、接軌實際營運,專家認為,找到「有感服務」是最大挑戰。

為突破法規限制,經濟部引進監理沙盒精神制定「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108年10月25日正式受理申請,至今已核准11案上路,經濟部技術處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計畫辦公室主任雷震台分析,業者認為自駕技術有未來性,絕對有機會創造商機,提出很多計畫。

雷震台認為,除了業者對未來的想像,地方政府也期盼大眾運輸接駁突破,對自駕領域有期許,「從幾個案子可以看出,不只六都,其他縣市政府也願意提供場域實驗。」

他說,實驗不是單方面就能完成,還是需要地方政府支持,才能落地執行,這也是很重要的契機。

無人載具上路與現行法規抵觸,初步先透過沙盒排除相關監理規範,藉此提供彈性空間,同時把遇到的情形記錄下來,雷震台說,內部討論完後,會再透過跨部會機制與中央主管機關交流,也提出建議,如此一來,自駕車真正落地應用後,才有一套法規能依循。

雷震台表示,現階段看到的法規問題點多是監理層面,在實驗經驗累積豐富後,就能循序漸進、一一克服,他著眼的是下一步:服務與營運。

舉例來說,無論每站是否有人,現行公車都是按照既定路線前進,自駕公車可「更智慧」,像是由搭車民眾透過App叫車,一旦其他站牌沒有人等車,自駕公車可改變路線,用最快速度抵達,解決民眾搭車需求。

換言之,未來要提供的不是載具,而是「一個服務」,雷震台表示,台灣製造業技術夠強,載具本身對台灣而言不是問題,但載具只是服務中間的一塊,如何運用既有載具創造有感服務,才是大挑戰。

(作者:梁珮綺;首圖來源:Turing Drive)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