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目標在 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其中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為重要關鍵技術,短期目標是在 2025 年太陽能裝置量增加至 20GW,為達成計畫目標,聯合再生能源董事長洪傳獻指出,首先要確定「非核家園」決心,才可以下定決心朝綠能邁進。
洪傳獻認為,由於電力、空污問題,長期以來議題糾纏在綠能與核能之間,但全球有 500 座核電廠,曾發生過約 9~10 次台灣無法負荷的事故,也就是百分之二的機率,這無關乎核電廠設計與管理。他認為,電力問題不該環繞在核能上,應下定決心走向非核,沒有後路地好好落實再生能源計畫。
洪傳獻指出,台灣太陽能技術確實是世界領先,具備完整供應鏈與技術,足以實現能源自主,同時也有足夠的土地跟饋線,應更積極推動淨零碳排。
再生能源需要大量的土地來建置案場,不過洪傳獻認為,台灣土地一定夠,目前台灣約有 93 萬公頃農地,其中 53 萬農耕使用中,剩下 40 萬為違建、廢耕農地或是不利耕種土地,若要實現 20GW 太陽能裝置量,其實 2 萬公頃已足矣,台灣需要以更積極態度發展太陽能,解決「不是問題的問題」。
針對太陽能的間歇性問題,他認為只需搭載蓄電池即可變成基載電力,也點出政府應該要提早準備再生能源大量併網議題。當再生能源裝置量達到 10GW 以上,台灣綠能又以太陽光電為主,中午就會出現太陽能塞滿饋線,日落時太陽能發電量下降,則又浮現嚴重的電力空缺問題,應先提早儲存多餘光電,在第二尖峰用電時釋出電力。
台灣電力市場也將迎來自由化,台灣綠電交易市場將蓬勃發展,能源多元服務公司富崴能源董事長胡惠森指出,台灣人均碳排為一度電 0.502 公斤,其中電力能源因素占比高,未來台灣綠電需求也會因為市場、全球趨勢攀升。
目前台灣太陽能裝置量在 2021 年 6 月底前達到 6.6GW,尚須等到 2027 年離岸風電才可全力投入,如今綠電處於供不應求狀況,胡惠森也提出建言,企業買綠電涉及法務、採購、永續、銷售部門,不是單單一個總務部門即可搞定,企業也需要謹慎選擇適合廠房用電習慣的綠電選項,並提早布局,避免在需要大量綠電的時候, 因經驗不足失去先機。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