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投解除美豬進口障礙,美台貿易協定有望?專家:未必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2 月 25 日 0:00 | 分類 國際觀察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灣公投解除美豬進口障礙,美台貿易協定有望?專家:未必


12 月台灣公投結果未能推翻民進黨政府開放美豬進口政策後,一些美國學者呼籲華盛頓把握契機,啟動美台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雖然有些看法認為,拜登政府有其他政策考慮,對與台灣等夥伴簽署貿易協定興趣不大,不過某美國前外交官說,如果拜登視與中國競爭為優先政策目標,加強與亞洲貿易連結的重返 CPTPP、與台灣洽談自由貿易協定等,都應列入整體戰略思考。

公投結果確認政策未變

台灣12月18日針對四項議題舉行公民投票,之一是「反萊豬進口」案,也就是反對含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不過萊豬進口、重啟核四發電、天然氣接收站遷移和公投綁大選四個案子都未通過同意票數門檻,也未能推翻政府施行中政策。

蔡英文政府去年8月宣布解除美豬進口限制這長期阻礙美台貿易關係發展的禁令,並於今年1月1日生效,美國政府6月也恢復與台灣2016年中斷的「貿易及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談。

美國在台協會在台灣公投後聲明,美國「將持續謀求與台灣在影響美國食品及農產品出口議題的建設性接觸,正如我們在貿易關係所有領域」。

美國農業州艾奧瓦州聯邦參議員查克·格拉斯利(Chuck Grassley,R-IA)12月21日推文說:「台灣人民拒絕可能會推翻蔡總統允許美豬進口到台灣的措施,感謝台灣政府和人民的友誼。我期待擴大美台貿易,北京必須理解,美國人厭惡中國恫嚇台灣。」

學者促把握機會談貿易協定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亞太研究副總裁方艾文(Evan Feigenbaum)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這次公投結果令人歡迎,「拜登政府應把握機會,與台北啟動雙邊貿易協定討論」。

不過方艾文也表示,他不會有太高期望,因「拜登政府並沒有將市場准入或貿易自由化列為與任何夥伴的優先政策」,這也是為什麼他一直倡議擴大美台議程,而不僅是「沒有雙邊貿易協定,就寧可什麼都不要」。

方艾文認為,如果美台現在不把握機會,還是有許多雙方可立即推動的倡議。他和美國前助理貿易代表芭芭拉·維塞爾(Barbara Weisel)就討論過三個雙邊貿易協定以外方向,美國國務院有美台科技協定、再生能源、婦女賦權等領域;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有TIFA會談、數位貿易、生物醫藥供應鏈等議題;美國商務部也有能源合作、商業能源夥伴關係、透過美國公司在第三國工程及採購專案建立與台灣新南向政策的夥伴關係等。

方艾文說,美台有一切理由推進經濟夥伴關係,在公投大勢下推動雙邊貿易協定將是重要一步,不過要把握這可能性需要雙方擴大議程,追求多面向對話、協定、專案和其他倡議,並反映公共及私營部門更廣泛的興趣。

美政府有其他考慮

美國駐北京大使館前副館長王曉岷(Robert Wang)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反萊豬進口案公投沒過讓他「感到鼓舞」,因美豬問題在台灣被過度政治化。他認為台灣人民應以科學為基礎判斷,而不是政治化。

他說這一向是美國政府立場,從他2006~2009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副處長時就是如此,如今萊豬公投案未通過,表示台灣人民也認為這個問題應以科學態度面對。

不過王曉岷說,雖然美豬案公投結果的確解除美台貿易關係的重大障礙,但不表示拜登政府就會立即考慮與台灣談自由貿易協定,因美國對貿易協定並沒有興趣,不過國會和美國學界有許多人都認為這是美國考慮與台灣洽談自由貿易協定的好時機。「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人推動,從那角度看,我想或許更有機會。不過政治考慮仍存在,美國政府整體也有許多其他考慮,所以這件事本身(美豬案公投)不會是主要因素。」

與中國競爭美國需加強貿易政策

王曉岷指出,公投結果顯示蔡英文政府政策受人民支持,這表示台灣政府的政策有連貫性,政府也更堅定有力,所有都是正面積極發展,有助台灣與美國或與國際社會改善關係。

他說,雖然拜登政府有許多國內問題要解決,如疫情和「重建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倡議,不過與台灣簽署自貿協定及與亞洲加強貿易聯繫都不是不重要的事,因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主軸著重美國與中國競爭,以更高標準及價值觀對抗中國的威權模式和不良行為,美國政府也推動奧英美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 和四方安全對話(Quad),他認為政治與軍事安排之外還必須有經濟元素組成,才更能應付中國的挑戰。

王曉岷認為,美國應盡快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且必須比中國先加入,一旦回到當初美國自己倡議的高標準貿易協定,再與台灣簽自由貿易協定,如此就能在與中國競爭路上往前進。如果拜登政府認為與中國競爭是美國優先外交政策,那就應該將重返CPTPP、與台灣簽自貿協定納入美國應付中國挑戰的整體策略,只有如此,華盛頓才有可能加快與台灣啟動自貿協定談判。

CPTPP前身是《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歐巴馬政府曾大力宣導。但川普政府退出TPP。11成員國在美國退出後簽署CPTPP。

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日本專案副主任萊利·華特斯(Reiley Walters)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公投雖「不會增加美台自由貿易協定的機會」,但問題不在台灣而是美國。

「這非常不幸,因蔡英文政府已採取許多步驟讓台灣符合國際標準」。

貿易協定非拜登優先政策

華特斯在另一個智庫傳統基金會擔任研究員時曾針對美台為何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發表過研究報告。他說,拜登政府提出新印太經濟框架缺少重要貿易元素,或許這也是國務院願意持續與台灣進行「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卻不願與台灣有任何超過「貿易投資框架協定」(TIFA)的原因。

他說:「不是台北可解決的問題,是華盛頓的問題。 」

雖然拜登政府並沒有將美台貿易協定列為重要政策優先,但華特斯認為,華盛頓新印太經濟框架下美台仍有許多合作空間,無論發展援助、培訓、綠色合作、出口管制等還是其他領域,他只是不認為貿易會是主要部分。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佛蘭克林與馬歇爾學院政府系助理教授顏維婷(Wei-ting Yen)告訴《美國之音》,整體而言,美豬公投結果對未來美台經濟關係「絕對是正面現象」。

她說,「雙邊貿易協定對台灣將是理想的結果,因可能打開更多空間讓台灣與其他國家也有類似協定。不過就算沒有雙邊貿易協定,我們也可預期兩國會有更多交流。 」

支持美台自貿協定呼聲高

美國前貿易副代表溫蒂·卡特勒(Wendy Cutler)於台灣公投後推文,反萊豬公投案未得到多數支援,「我們終於可將這長期雙邊刺激物拋開,繼續加強我們與台灣的經濟關係,包括供應鏈、技術及其他新議題。」

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轉推卡特勒推文也回應:「我們也熱切想終結這刺激物,繼續加強許多重要領域的貿易關係。 」

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專案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轉推卡特勒推文時說,她要比卡特勒更進一步呼籲,反萊豬公投案未能得到多數台灣民眾支援後,「讓我們與台灣談判雙邊貿易協定。雙方都將獲益,其他國家也可能會跟隨。」

台灣公投舉行前,兩個美國台裔公民團體──台灣人公共事務會及全美台灣同鄉會,共同寫信給全美豬肉生產者協會(National Pork Producers Council),呼籲公開向台灣人民說明美國豬肉沒有食品安全疑慮,並公開表達支持美台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立場。

信件指出,台灣是美國第十大貿易夥伴,也是美國農產品第八大市場,美台若能簽署自貿協定,將可提供雙方在公平條件下貿易往來。

與國際同行還是政治操弄?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公投前最後一個週末大力呼籲選民投四個「不同意」票,讓台灣走向國際。她12日在Facebook發文說「這次美豬公投,大家都在看台灣是否和國際同行,這關如果沒過,台灣經濟將回到過去被鎖在中國的困境。 」

北京當局則批評民進黨政府利用公投操弄政治。

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馬曉光12月15日例行記者會時表示,他對台灣經濟民生和公共政策的四項公投「沒有什麼特定的看法」,不過要提醒台灣人民「高度警惕」。

他說,民進黨對四項公投「又在進行政治操弄,其中一個伎倆就是他們慣用的,就是把投不投票、投什麼票鼓吹成『抗中保台』,這完全是騙局。」

(本文由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蔡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