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食品價格飆漲,日經:中國囤糧是元兇之一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2 月 28 日 12:27 | 分類 中國觀察 , 國際觀察 , 國際貿易 Telegram share ! follow us in feedly
全球食品價格飆漲,日經:中國囤糧是元兇之一


全球食品價格飆升,除了疫情打亂全球供應鏈,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中國為了確保糧食安全,正在大舉囤積糧食,如目前中國小麥庫存就足以滿足一年半需求。但《日經新聞》認為,中國人口只占全球不到二成,卻儲存全球一半以上玉米和其他穀物,是推動全球食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

北京誓言 2022 年要保障糧食安全,確保牲畜、魚類養殖產品和蔬菜供應。政令已下達部會,中國農業農村部部長揚言,中國農業部門要以拚死一搏的姿態,全力以赴搞糧食生產,目標是要讓中國人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大豆視為中美貿易戰熱度的指標,中國政府誓言不僅提高糧食產量,還要擴種大豆和油料。

其實中國過去 10 年隨著經濟發展,一直在增加穀物庫存,現在更加速囤積,不只減少出口,還積極從國外進口糧食。報導指出,過去 5 年從美國、巴西和其他供應國大舉採購,中國大豆、玉米和小麥進口量猛增 2~12 倍。牛肉、豬肉、乳製品和水果進口量也增長 2~5 倍。此外還大舉收購國外食品公司,如收購歐洲肉類加工公司及紐西蘭製乳公司。預計明年上半年,中國將擁有全球七成玉米儲量、六成水稻和五成小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斷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還推出禁止過多剩菜剩飯的食物浪費法,但為何中國這麼擔心糧食安全?報導分析主要原因是中國境內農田破碎和土壤污染,導致農業生產力低下,再加上農民向城市地區遷移,缺乏農工使農業生產量繼續停滯。此外,中國是大豆和玉米最大進口國,高度仰賴美國與澳洲出口,這幾年與美國和澳洲關係惡化,增加食品供應不確定性。

中國囤糧另一個原因是為了肉類供應無虞。《彭博》稱,中國已立下豬肉生產自給自足的長期目標,目標到 2025 年國內生產 95% 蛋白質,前提是必須確保全球糧食供應養活世界最大豬群,因此將增加從海外購買大豆和飼料穀物的數量。

中國的全球穀物購買狂潮引發全球價格上漲,且讓分配不均的問題雪上加霜。聯合國數據顯示,11 月全球食品價格已比去年同期高約 30%。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 (WFP) 報告警告,非洲饑荒人數達近 8 年來最高,原因之一就是食品價格上漲。

中國政策牽一髮動全身,但市場認為,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加上房地產風波延燒,糧食需求也可望降溫。

(首圖來源:Flickr/Artem Beliaikin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