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的 AirPods 3 即將正式出貨,在台灣官網訂購的果粉最快將於 26 日收到 AirPods 3。
新一代的平價款 AirPods 有別於前二代耳機的外型設計,這次的耳機柄明顯短了許多,頗有現有的 AirPods Pro 機款風貌,且都在耳機柄的位置搭載了力度感測器,以便果粉接聽電話、切換音樂、呼喚 Siri 等(前二代切換的方式則是輕敲耳機側邊兩下)。
這次蘋果推出的 AirPods 3,外盒設計上與 iPhone 13 系列一樣追求環保,捨去了膠膜的包裝設計,使用者可直接撕去外盒下方的兩條紙膠即可開箱。
開箱後,除了 AirPods 3 本體外,還有產品說明書以及一條 Type-C to Lightning 充電線。
這次 AirPods 3 在亮相後,許多人都在討論它的外型乍看之下與 AirPods Pro 相當像,但實際上如果拿 AirPods 3 與 AirPods Pro 一比就會發現兩者其實差異不少。舉例來說,像是 AirPods Pro 的充電殼明顯比 AirPods 3 充電殼來得扁長。
此外,AirPods 3 也不像 AirPods Pro 具有耳塞的配置,AirPods 3 的入耳處設計反而是比較像是同系列的 AirPods 2。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 AirPods 3 新搭載了「皮膚感測器」,用來偵測用戶是否有將耳機放入耳道當中;而先前 AirPods Pro 所搭載的則是雙光學感測器,雖然都是想利用感測器來確定用戶是否有將耳機放入耳朵當中,但是光學感測器有時可能會判斷錯誤(例如用戶將耳機放到口袋裡面),而皮膚感測器則是可以做出更精準的判斷,好讓 AirPods 更準確地開始和結束播放,並帶來更長的電池續航力。
AirPods 3 還有一項特點,就是它搭配的充電殼支援 MagSafe 無線充電,讓果粉們的充電選擇更加多元。不過果粉們對於 AirPods 本身的續航功能也不必太擔心,根據官方資料顯示,使用者替耳機充電一次即可享有最高 6 小時的音樂聆聽時間,這比 AirPods 2 的續航力多了 1 小時,如果再搭配上充電殼的使用,則最多可提供 30 小時的續航力。
另外,蘋果也注意到有許多 AirPods 使用者熱愛戴著耳機運動,因此這次 AirPods 3 為了更符合運動愛好者的需求,無論是 AirPods 3 耳機本身或其充電殼,都具備了 IPX4 等級的抗汗抗水功能。
更重要的是,部分前二代 AirPods 的使用者可能歷經過掉耳機、充電殼之痛,過去只要 AirPods 遺失了可能就「一去不復返」。而這次 AirPods 3 強化了「尋找」功能,使用者可以直接利用 iPhone 當中的「尋找」App 來追蹤跟你玩捉迷藏的 AirPods 3,使用者可利用鄰近檢視功能查看它們離你多近、當耳機離開藍牙範圍時也會啟動離身警示,如果你發現耳機就在附近但怎麼也找不到,也可以呼叫 AirPods 播放警示音以利定位。
雖然 AirPods 3 的外型已經有別於前二代的「兄弟」而更趨近於 AirPods Pro,但實際上 AirPods 3 仍是與 AirPods Pro 有些功能上的區別的。舉例來說,AirPods Pro 所具備的主動式降噪、通透模式,以及對話增強等功能。
不過若是與 AirPods 2 相比,AirPods 3 還是能帶來更好的體驗;舉例來說,AirPods 3 就搭載了可做頭部追蹤的空間音訊功能,利用先進的空間音訊演算法,並運用定向音訊過濾器,微調左右耳個別收到的頻率,且不僅適用於聽音樂、看電影等場景,即便是在群組 FaceTime 通話時也可創造出對話如同面對面般流暢。
到底是 Pro 好,還是 3 好?
這個問題應該讓許多果粉猶豫不決,AirPods 3 在台灣的售價為 5,990 元,但是功能豐富度更高的 AirPods Pro 售價則為 7,990 元,價差 2,000 元的兩副耳機到底該選擇誰?
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不妨先「問問你的耳朵」!
如上述所提到的,AirPods Pro 在入耳處有著耳塞的設計,有些使用者的耳朵其實不太能習慣入耳式的設計,這樣的設計方式容讓使用者產生「聽診器效應」,不習慣的人有可能會產想頭暈想吐的症狀。
但是 AirPods 3 的入耳處則是採用非入耳式的設計,這對於害怕聽診器效應的用戶來說會更為友善;而 AirPods 3 又比二代耳機的續航力、音質更加進步,算是不敢使用 AirPods Pro 之餘的另外一個好選擇。
當然,如果你想買一副蘋果耳機,但是預算仍不及 AirPods 3,且對於電池續航力與音質沒那麼要求,那麼現在官網還是有 AirPods 2 的選擇(售價 4,290 元)。
(圖片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