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底新冠大流行將退散?《刺胳針》最新重量級預測該信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1 月 29 日 11: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3 月底新冠大流行將退散?《刺胳針》最新重量級預測該信嗎?


1 月 19 日,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刺胳針》發表文章,大標直譯就是「新冠會持續,但大流行將結束」(COVID-19 will continue but the end of the pandemic is near)。

文章明確預測,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將結束,關鍵時間節點在2022年3月底。然而許多人都半信半疑,「大魔王」Omicron在五大洲像瘋了一樣傳播,難道是假象嗎?眼下台灣也正因這株新變種病毒,連續多日呈兩位數人數確診。

WHO建議恢復國際旅行,耐人尋味

姑且先不論《刺胳針》學術地位有多崇高,發文的是克里斯托弗·默里(Christopher Murray),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HME)主任,是權威中的權威,過去兩年負責為美國政府建立新冠病毒傳播模型,十分準確判斷疫情諸多重要轉折點。

正是根據同數據模型,默里得出疫情走勢的最新預測:全球新冠感染浪潮將數週到幾個月內消退,增長曲線的斜率明顯變得平緩的時間點,就是2022年3月。

文章刊登同一天,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聲明:建議締約國取消或放寬國際交通禁令,因這些措施不具附加價值,只會繼續加劇締約國的經濟和社會壓力。

取消疫苗簽證,也是聲明的一大重點,WHO表示,鑑於COVID-19疫苗全球取得有限和分布不均,國際旅行不需COVID-19疫苗接種證明,為允許國際旅行的唯一途徑或條件。

▲ WHO 關於恢復國際旅行與取消疫苗簽證的建議。(Source:WHO

似乎遵循WHO的建議,隔天中國政府就發布「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提出適時啟動入境旅遊促進行動,推出入境旅遊發展支持政策。

從《刺胳針》的大膽結論、 WHO建議恢復國際旅行到中國官方的觀光新政,似乎都暗示新冠疫情真要終結了,一切即將恢復正常。

預測全球一半人口皆感染 Omicron

仔細檢視默里的文章,提出了幾個「與病毒共存」極具說服力的論點:

  • 第一,高達80%~90%的Omicron患者為無症狀感染,比例相當高。
  • 第二,加拿大和南非醫院需要插管或死亡的新冠患者,比例下降80%~90%。
  • 第三點,也是外界看來「很狂妄」的一點:公衛措施抵禦Omicron的有效性正在下降。今後四個月,即使80%民眾戴口罩,也僅能將感染率降低10%。
  • 第四點,令人驚悚──至2022年3月下旬期間,全球將有超過50%感染Omicron。不過這不是噩耗,默里認為,由於Omicron是多種變異毒株的「突變綜合體」,反而幫助全人類建立免疫屏障,預防新變異毒株。
  • 第五,北半球冬天Omicron引發的死亡人數跟嚴重流感相當。以2017~2018年冬季為例,這是美國過去十年最嚴重的流感季,當年有52,000名美國人死於流感。
  • 第六,儘管疾病嚴重程度降低,但迅速傳播的Omicron意味控制與處理感染病例,為醫療院所造成更多壓力,各國需在4~6週內優先保護醫療系統。

世界對抗COVID-19免疫力將達最高點

據IHME模型看,無論增加口罩使用、擴大疫苗接種範圍、提供第三針加強針,沒有哪種方法能明顯改變Omicron傳播曲線,都得等到3月才能趨平緩。

台大醫學系專任教授、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國際合作主持人黃韻如解讀原文,結論是到3月底,隨著新冠疫苗覆蓋率提升、許多國家接種加強針,以及大規模人口確診Omicron,使世界達到對抗COVID-19免疫力的最高點,因此之後傳播速度會減緩。

所以,預計未來就會像流感較糟的季節,疫情大流行(pandemic)會過去,但COVID-19不會離開,亦即「新冠會持續,但大流行將結束」。

默里的解析,也跟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觀察到的不謀而合,Omicron因自然演化導致致病率弱化,讓Omicron從所謂病毒株演變成「類疫苗株」,將短時間內大量感染,形成群體免疫。

「因為它攻擊肺部的機會降低了。」公衛出身的洪子仁指出,新冠病毒是經呼吸道到達肺部,引起肺炎,進而導致其他重症和死亡。不容易感染到肺部的Omicron,就相當於幫忙提升抗體效果,引發人體自然免疫反應,較少引發重症死亡,尤其打過兩劑疫苗者:「這會看起來有點像俗稱的流行性感冒。」

Omicron疫調恐將徒勞無功

默里的文章也提到,Omicron傳播浪潮會在確診病例開始呈指數增長後3~5週達頂峰。截至2022年1月17日,Omicron蔓延在五個區域25國和美國19州見頂。預計從現在開始到2月中旬,大多數國家都將出現Omicron傳播峰值,且最新傳播峰值將出現在東歐和東南亞等地。

換句話說,Omicron的高侵入性產生兩方面後果:首先,這使一些國家似乎永遠不太可能清零;其次,傳播很快就能在某地方達峰值,將使追蹤傳播路徑行為本身變得毫無意義。

同時是台大創新設計學院社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的黃韻如認為,比較適當的詮釋是,3月底各國對疫情大流行的防疫手段都要結束。如文章提到的,戴口罩只能降低10%的Omicron傳播率,由於病毒跑太快,疫調也是徒勞無功。

「因為當你做什麼都追不上病毒速度時,重症死亡率不高下,當然放手才是對的。」黃韻如說,以台灣為例,面對流感時,也沒有大規模清消停班停課,但每年死於流感重症的人數也不少。

與疫共存vs.清零政策

「如果連機場如此嚴格管控,都無法擋下Omicron,那可能真的得改變策略,我們過去也不會因流感限制邊境。」黃韻如指出。

旅居新加坡的黃韻如,過去兩年常往來台灣與新加坡,最近回到新加坡,星國應對台灣入境人士的防疫措施,是出發48小時內快篩,陰性就可以入境,以及落地PCR呈陰性,就可以境內自由行動,「唯一很蠢的限制是,出去吃飯同桌不能超過5人。」

從2021年台灣Alpha疫情緩解後,新加坡就恢復台灣入境免隔離政策了,最近是因Omicron出現才再加上48小時快篩及PCR,否則只需落地PCR。會對台灣放鬆禁令,其實也是因台灣疫情控制相對穩定。

即便「與疫共存」主張愈來愈形成主流,但跟台灣一樣持清零政策的,還有中國、香港、澳門,或許是因這些地區對抗Omicron免疫力仍弱,一旦突破防線,可能引起嚴重本土疫情。

「像台灣還有約200萬人連第一劑疫苗都沒有接種。」洪子仁說,台灣仍要高度重視防控Omicron:「我們可能還賭不起。」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