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在我們銀河系中偵測到從未見過的訊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1 月 31 日 14:04 | 分類 天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天文學家在我們銀河系中偵測到從未見過的訊號


在銀河系中距離我們約 4000 光年以外的地方,有東西在閃爍著無線電波,它每 18.18 分鐘就會發出明亮的持續性脈衝,持續時間約在 30 至 60 秒不等,這與任何已知天體的特徵都不像,因此天文學家們發現該天體時驚訝地目瞪口呆,它的名字是 GLEAM-X J162759.5-523504.3。

目前科學家認為它最有可能是其中的兩種情況,但都算是已死亡的恆星。其一是具有超強磁力的中子星,一般也稱為磁星,或者是高度磁化的白矮星(可能性較小)。如果是第一種,那麼這將是我們首次探測到脈衝週期最長的磁星,應可命名為超長週期磁星。不論是有規律或不規則發出脈衝的天體在宇宙中非常常見,任何亮度有戲劇性變化的天體都可以稱為瞬變現象,包含了超新星、新星、恆星閃焰等等。

脈衝星也有類似的情況,它們是高速旋轉的中子星,從它們的兩極噴射出明亮的無線電頻段光束掃過地球,只是一般而言這種週期性脈衝的尺度是以秒到毫秒這麼快的。然而該天體的週期長到不可思議,GLEAM-X J162759.5-523504.3是由西澳大利亞的默奇森寬場域望遠鏡陣列(Murchison Widefield Array,簡稱MWA)所發現,在2018年1月至3月收集的觀測數據顯示出來自同一個地點的71次脈衝,分析過後得知該物體應比太陽小,卻非常明亮,而且天文學家們還發現這些來自該天區的無線電波偏振程度相當強大,這表示源頭有一個非常強的磁場在影響它。

超長週期磁星可能是隨著時間的演變,原磁星的旋轉速度漸漸變慢形成的,但一直以來都被認為不可能被實際觀測到,因為長久以來,磁星一直都是解釋快速電波爆發的合理解釋,但超長週期磁星的出現意外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也同時是該天體的特徵,體積小、偏振程度高、超級亮。

但是研究人員也說明了這個物體也有可能是別的東西,例如:高度磁化的白矮星,但是目前以超長週期磁星的解釋較為合理,可惜的是在MWA運作的8年間,該天體只在2018年活躍了2個月,科學家推測它可能超出了我們的觀測能力,又或是它經歷了一場不尋常的爆發,這兩個原因都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科學家們將持續監測此天區,除了要研究它可能的同伴們,進而發現以前從未注意過的新群體,抑或是一次罕見的單次事件,該篇研究發表於《自然》期刊上。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為默奇森寬場域陣列望遠鏡所拍攝的全天域無線電波段星圖,其中白色標記為該天體;來源:國際無線電天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