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碳,蘋果、Google、IKEA 等大公司都騙了我們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2 月 15 日 8:3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節能減碳,蘋果、Google、IKEA 等大公司都騙了我們


環保是只爭朝夕的考卷,碳排放大戶皆奮筆疾書。最近非營利環保組織 NewClimate Institute 和 Carbon Market Watch 發表《企業氣候責任監測》(Corporate Climate Responsibility Monitor 2022),用詳盡數字說明:別被大公司的氣候承諾騙了!

這項研究選擇 25 家各行業大型跨國公司,評估每家公司氣候承諾的透明度和完整性,並給予「誠信」評等,結果只有一家合格。

大公司「考差」了,但有努力過嗎?

25 名「考生」當然不是隨便選,都是高調承諾過且盆滿缽滿的大公司。

▲ 前四名。

評選結果卻更像「挑比較不爛的水果」,沒有一家算優秀,誠信度合理的僅馬士基,誠信度中等的為蘋果、SONY 和 Vodafone,10 家誠信度較低,11 家誠信度極低。問題出在哪裡?

▲ 其餘 21 家。

俗話說「態度決定高度」,大多數公司減排態度開始就頗敷衍。只有馬士基、Vodafone 和德國電信,明確承諾各自目標年減少 90% 以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扯後腿的不少,至少有 5 家公司僅承諾排放量減不到 15%。

好的、壞的、得過且過的一起算,從 2019 年到 2030 年,25 家公司有望平均減少 23% 排放量,遠低於氣候科學家的目標──十年內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近一半,是全球變暖限制於 1.5°C 內必需。態度有問題,行動不積極,水多深就不必說了。一部分是「掩耳盜鈴」派,隱藏關鍵資訊或玩會計數字。

家樂福 2020 年度報告排放量僅有 9 國/地區,不到法國 12% 及全球 20% 門市。這樣省略主要排放源,會讓消費者、股東和監管機構忽視細分市場、地域和產品線。

美國保健公司 CVS Health,選擇排放量極高的 2019 年為基準年,這年「三範圍排放量」比 2017、2018、2020 年高 70%~80%,代表更容易達成減排目標,也使減排目標失去意義。

▲ 據溫室氣體核算體系,溫室氣體排放有三個「範圍」。(Source:The Carbon Trust

另一部分是「禍水東引」派,分散數據也分散注意力。

德國 E.ON、義大利 Enel 都是能源公共事業公司,將碳密集型資產轉移給子公司或合資企業,並僅報告部分子公司排放量。他們看來是為了專注開發更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但旁觀者不免覺得,這是讓排放足跡遠低於實際數字的品牌重塑手段。

聯合利華選擇性報告產品使用階段間接排放,而不是直接排放,如使用聯合利華洗衣精的洗衣機用了多少能源。這數據應由洗衣機製造商報告,聯合利華有自己更核心的排放報告範圍。

還有部分是「揚湯止沸」派,減排方法治標不治本。

「碳抵消」法尤其引起爭議,卻有 24 家公司使用。簡單說「碳抵消」透過支持減排計畫彌補碳排放,植樹造林是最常見碳抵消方法。碳抵消問題在於,排碳和儲碳並非等價交換:樹木是未來,污染是現在,時間不等人;生物碳儲存可逆轉,森林就有砍伐和燒毀的可能,更別說部分公司是採購低品質碳信用額。

應同時減少排放和增加碳儲存,而不是二擇其一。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指出:

碳抵消阻礙減排野心,且為污染者開路,必須以加速淘汰化石燃料為前提,真正、具體、即時減少碳排放。

還有一部分是「拖延成癮」派,關鍵措施拖到最後一刻才做。倫敦製藥公司葛蘭素史克計畫 2028~2029 年更換排放密集型吸入器,大幅減排並達成 2030 年目標。

若要總結這些「門派」病癥,就是報告所說:

企業氣候承諾加速,加上方法零碎化,意味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難以區分真正氣候行動和未經證實的漂綠行為,國家和部門層面普遍缺乏監管、監督使情況更複雜。

雖然成績難看,某些地方還算「可圈可點」

這項年度審計目的,除了揭短還有揚長。兩個環保組織希望尋找更多可複製推廣的創新法,像漣漪擴散,因減緩氣候變化取決於創新,大公司又是核心。

可再生能源採購和使用可學習 Google。採購方面,2020 年 80% 可再生能源採購來自 PPAs。PPA 指「電力購買協定」,能源賣家以固定價格將可再生能源出售,條款可能持續 5~20 年。

可再生能源不能只靠政府補貼,波動能源開放市場,PPA 重要作用是有效分配各方風險,賣方獲得安全未來收入流,買方以固定成本獲得一定數量能源。此外,PPA 能為銀行等第三方資金來源提供信用,促進可再生能源專案融資和長期發展。

使用方面,Google 碳智慧計算領域達成新里程碑。

不同資料中心間轉移計算任務,計算各區域每小時「無碳能源」可用性,包括太陽能、風能等可變能源,以及「永遠線上」地熱能源。2030 年 Google 計畫每天 24 小時用電量完全脫碳。

使用綠色能源和替代燃料,運輸領域的馬士基是「個中翹楚」。海運零碳燃料處於領先地位,考慮各種替代燃料,包括電子氨(e-ammonia)、電子甲醇(e-methanol)、生物柴油和木質素燃料。

但目前低碳燃料供應有限,成本也沒有競爭力,亟需擴大規模。馬士基花費 6,000 萬美元啟動資金建立零碳航運中心,訂購 2024 年啟用的 8 艘碳中和船舶,投資合成燃料供應鏈,甚至去年呼籲國際海事組織成員國對航運業實施全球碳稅。

▲ 使用碳中和燃料的貨櫃船。

德國郵政和沃爾瑪則注重合作,帶動價值鏈各方共同減碳。為了努力減少分包商排放,德國郵政去年 12 月啟動全球「DHL 綠色承運人認證」計畫,尋找已投資低碳技術的分包商。

25 家公司中,沃爾瑪也算異類,只有它不用碳抵消。2017 年沃爾瑪啟動「願者上鉤」Gigaton 計畫,供應商可註冊並獲得資源培訓,能源、包裝等六方面減少排放。

為了幫「魚餌」加料,沃爾瑪去年底宣布與滙豐銀行合作,提供供應商金融信貸支援。2017 年以來,沃爾瑪 1 萬家供應商約 23% 加入專案。環保組織 Carbon Market Watch 的 Gilles Dufrasne 表示:

公司必須面對地球不斷變化的現實。十年前可接受的東西現在不能了。

雖然這些範例非完美,但是大多數公司可複製的措施。最理想的局面是,每家公司將減緩氣候變化置於營利上,和同行分享減排措施細節,最終共贏。

減排路漫漫,一步一腳印

大公司怎麼看待這項研究?有幾家誠信度較低的公司回應外媒 CNBC 詢問,雖然不同意研究方法,但都表示致力遏制氣候危機。福斯汽車發言人說:「我們同意 NewClimate Institute 的目標,即大公司應以清晰透明負責以前聲明。我們只是不同意他們關於公司的結論。」

聯合利華發言人說:「雖然我們對報告某些內容有不同看法,但很歡迎外界分析。我們已與 NewClimate Institute 對話,瞭解如何有意義改善策略。」

這些回應說明為什麼我們需要外界分析報告,以及其他環保組織或監管機構監督大公司。

以行銷為目的誤導性宣傳,對消費者和政策制定者有真正影響性,誤以為這些公司採取足夠行動,但事實遠非如此,甚至可能比什麼都不做更糟糕。「花錢漂綠」將越來越猖獗,真正行動者反而處於經濟劣勢。

前車之鑑不少,很多時候消費者防不勝防。去年 8 月荷蘭廣告守則委員會裁定,殼牌碳中和廣告有誤導性。消費者在殼牌加油站為每升化石燃料支付額外 1 美分,殼牌承諾將這筆資金用於植樹造林等行動。但殼牌無法證明這種方式完全補償二氧化碳排放:

廣告主必須證明環境聲明正確,聲明越絕對,證據要求就越嚴格。

辨識和促進真正氣候行動實在太重要。25 家公司 2020 年總收入為 3.18 兆美元,約占全球 500 強公司總收入 10%;同時 2019 年自我報告的總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 5%。巨大碳足跡孕育潛力,也供養危機。

報告還指出很重要的一點,許多公司對採用現成減排措施「沒有急迫感」,25 家公司只有 15 家報告中期氣候目標:

總體氣候承諾是長期,需要有具體中短期目標支撐,並立即採取行動和問責。我們認為中期目標最長期限為 5 年。緩慢的脫碳會導致更多累積排放,1.5°C 目標將更遙不可及。

環保之路漫漫,但路就在腳下。最終區分氣候行動與「花錢漂綠」,支持雄心勃勃的參與者不斷創新和加速脫碳,才是大眾希望看到的結果。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