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 疫苗熱,癌症疫苗要來了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2 月 23 日 9: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mRNA 疫苗熱,癌症疫苗要來了嗎?


使用 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的疫苗在 COVID-19 全球大流行下首度問世,優良的效力讓這項生醫界已經投入數十年研究的領域終於獲得世界關注,現在人們把眼光轉向這項技術的潛力,尤其是寄望它能成為對抗癌症的利器。

COVID 疫苗成功,帶動 mRNA 疫苗熱

mRNA疫苗在針對新冠病毒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讓這項在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前,鮮為公眾所知的技術發光發熱,帶動mRNA研發熱潮。藉由這波疫苗熱,最先研發出mRNA新冠疫苗的美國生技公司莫德納和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現在正重新回到他們最初的關注──癌症疫苗。

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Cancer Research UK)高級研究訊息經理高德弗里(Sam Godfrey)說,「這是一個非常振奮人心的時刻」。

美國線上媒體Politico報導,mRNA新冠疫苗的成功讓公眾對這項技術的信心大增,也讓投資者對探索這項技術在其他疾病上的應用趨之若鶩。根據Politoco報導,在2015年前,mRNA治療和疫苗研發獲得的資金少於5億美元;到了2020年,這項數字已經超過90億美元。

各大藥廠現在正努力跟上創新生技公司的步伐,例如法國製藥巨擘賽諾菲(Sanofi)在去年砸下27億美元,收購mRNA研究公司Translate Bio,為的就是要在癌症治療等領域「釋放mRNA的潛力」。

在研發進度上,BNT和莫德納公司都在去年對自家的mRNA癌症疫苗第二期試驗取得進展,在早期研究中證明,此種疫苗是安全的。另一家德國生技公司CureVac則針對皮膚癌中致死率最高的黑色素瘤(melanoma)進行疫苗研發,並擴大了第一期試驗,同時,還有其他公司正處於早期研發階段。

治療性癌症疫苗成研發主力,還能客製

與COVID-19疫苗一樣,用於對付癌症的mRNA疫苗可以訓練接種者的免疫系統,針對特定抗原(antigens),在癌症的情境中,就是存在於患者腫瘤中的抗原。而這種疫苗最被寄予厚望的是,能夠成功防止患者癌症復發。

癌症疫苗可分為預防性和治療兩種類型,但目前預防性疫苗僅限於針對可能導致癌症的病毒,例如可能導致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HPV)和B型肝炎。雖然目前也有研究針對能預防癌症的新疫苗,但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

大多數誘發癌症的原因是人體組織細胞再生時發生突變。人體中的細胞會不斷分裂以產生新的細胞,來取代老化的細胞;不過,每次細胞分裂都有可能產生危險的基因突變,向癌細胞轉化。

莫德納前醫療長札克斯(Tal Zaks)解釋說,現在的醫療技術無法預測突變會在哪裡出現,因此很難為人們接種預防性的癌症疫苗。札克斯現在是醫療保健投資公司奧博資本(OrbiMed)的風險合夥人。

這就是為什麼當前的mRNA疫苗研發主力擺在癌症治療上。目前正在開發的mRNA癌症治療疫苗除了有一般通行版,還有針對患者個人的客製版本。mRNA疫苗應用備受期待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針對疫苗進行改良、特製版的速度相當快,BNT公司共同創辦人杜勒齊(Ozlem Tureci)曾表示,從得知腫瘤切片結果,到客製化生產出針對患者的疫苗只需4至6週的時間。

免疫系統超級複雜,癌症疫苗還不是萬靈丹

但專家警告,現在還不宜對mRNA在癌症中的應用過於樂觀。

莫德納前醫療長札克斯說,他看到了三重挑戰:「首先,mRNA 疫苗能否產生T細胞(T cell)反應?其次,我們是否產生了針對正確抗原的反應?第三,(疫苗效力)夠好嗎?」

T細胞在人體免疫反應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並記憶過去疾病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還能喚醒新的抗體戰士,像是在2013年感染SARS的患者,在17年後對該病仍然擁有T細胞反應。

不過,人類的免疫系統事實上相當複雜,以現實情況來看,雖然現有的免疫療法可以延長部分癌症患者的生命,但這也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因此,專家認為,mRNA癌症疫苗應該也會面臨到和其它免疫療法一樣的挑戰。

英國癌症基金會的高德弗里指出,「我們甚至還不完全理解,為什麼我們目前所有的不同免疫療法,對某些人來說沒有用,但對其他人有用。」 他表示,「我確信mRNA癌症疫苗將在未來對一小部分人取得成功。但這絕不是靈丹妙藥」。

歐洲癌症組織 (ECO) 前主席阿普羅(Matti Aapro)則認為,mRNA癌症治療疫苗很可能是對更傳統的免疫療法的補充。

mRNA癌症疫苗尚未成為現實,專家們不確定何時可以迎來這種疫苗的黃金時期。腫瘤學家安德烈說,在強力的證明還未出現下,「沒有人能說這會是3年還是10年?」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