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制裁的俄羅斯反過來幫歐洲新能源戰略上了一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3 月 08 日 8:15 | 分類 國際觀察 , 能源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被制裁的俄羅斯反過來幫歐洲新能源戰略上了一課


正在歐洲之門烏克蘭上演的局勢瞬息萬變,美國和歐盟都紛紛制裁俄羅斯,但與美國從政府到企業全方位制裁相比,除了 SWIFT 制裁,歐洲尚未拿出什麼制裁方案。這份「克制」相當程度要歸功於俄羅斯真正的戰略──以天然氣為首的化石能源。

由於天然氣相對環保,在歐洲能源戰略作用不斷升級。數據顯示,歐洲天然氣的發電占比近年超過煤炭和石油,成為歐洲最大化石能源。歐洲各國一直對更環保的新能源似乎總是猶豫,但這次,終於在砲火聲明白天然氣只是權宜之計,新能源才是必需面對的未來。

「擱置」的「能源主權」

早在2021年秋天,包括高盛多個市場研究機構部門,警告歐洲能源決策者,2021年末冬天可能是冷冬。疫情後用電恢復、激進的化石能源轉換、太陽能發電淡季及OPEC上層成員限產等因素疊加,隨時都可能推升天然氣和電力價格創新高。

歐洲最大天然氣供應商便是俄羅斯。數據顯示,俄羅斯供應歐洲40%天然氣進口和30%原油。一些特殊市場如芬蘭、保加利亞,占比最高到90%以上。來自俄羅斯的廉價管道天然氣,對歐洲來說是甜蜜的誘惑,有十足的成癮性。因此在能源快速轉型期的歐洲,對這場潛在的天然氣價格上漲趨勢並沒有太多手段。

歐洲能源公司做了事後看來更錯誤的決定,按照「高買低賣」儲備原則,德國等國家能源部門,讓冬天天然氣罐在低儲存狀態下運行:冬天價格高昂的時候投放儲備,等氣溫回暖價格下降後再追加儲備。

於是2月底東歐局勢急轉直下時,歐洲部分國家天然氣儲備卻「快要用完」了。烏克蘭局勢惡化前,德國與義大利等國的天然氣儲存罐的營運線低至30%~35%,遠低於往年。對大部分西歐國家而言,天然氣儲量只夠剛好過冬,無法撐到夏天。

歐洲對天然氣的依賴創新高,但儲存線卻10年新低。不斷變低的收儲加上供應不確定性劇增,此時若切斷俄羅斯天然氣管道,能源價格自然上天。主流媒體相比歐洲能源制裁的擔憂,更多人還在擔心,如果俄羅斯切斷通往歐洲的天然氣,歐洲該怎麼辦。比起天然氣價格變化,讓歐洲政客更難堪的事實是,以德國為首的天然氣買家為俄羅斯財政的重要來源之一。

尤其在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後,喊著嚴厲制裁的歐洲,依賴俄羅斯能源卻不斷加深。數據顯示,歐洲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從2014年1,150億立方公尺穩步增長到2020年1,690億立方公尺。歐洲也穩定成為俄羅斯第一大天然氣客戶,尤其管線運輸方面,成為俄羅斯絕對頂層客戶與天然氣產業快速發展的最大源動力。此外,歐洲也占俄羅斯約50%原油出口占比。

俄羅斯能源產業是俄羅斯政府財政收入重要來源,石油與天然氣出口占財政收入近40%。相比之下,軍費開支只占俄羅斯聯邦財政開支14%。

新能源正在成為歐洲安全的一部分

「聯合國氣候大會遠不如俄羅斯坦克『好用』」,有環保主義者調侃近期局勢。過去,天然氣當成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最佳選項。但儘管排放更清潔,天然氣依然有不小碳排放規模。

數據顯示,天然氣單位熱值碳排放量15.3(噸碳TJ),石油和煤炭分別是20.1和26.37。換言之,天然氣碳排放效率相當於石油和煤炭的76%和58%。某種程度緩解歐洲總體的碳排放增長,但並不能根本解決碳排放問題。

隨著歐洲電網去煤炭化和新能源汽車發展,天然氣或將成為歐洲最大碳排放來源,也將是整個地區零碳大業最後攻克的堡壘。隨著歐洲與俄羅斯關係惡化,天然氣離開歐洲的時間表或許提前。

身為歐洲最大天然氣消耗國,德國提出新立法草案,擬將100%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提前至2035年,比之前目標提前至少5年。這是不小的進步,意味德國實現零碳電網的預備時間,從18年縮減為13年,提速超過30%。

如果放在碳責任界定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大概本需要一輪輪你來我往談判。文件實施細則,可看到德國對新能源發電量大躍進式的追求。相比化石能源,新能源對各主權國來說,更重要的魅力之一是實現完全「本地部署」。

2030年之前,德國離岸風電比現在增長一倍至110GW,海洋風能要增長四倍至30GW,太陽能成為最大能源,同期相比現在增長超過四倍達200GW。此外,生物質能發電和儲能也在德國政府考慮範圍內,以應付極端天氣和大功耗工業的電力問題。

(Source:Clean Energy Wire

而樸素的民間抵制天然氣運動,也在歐洲網路小範圍發酵。少部分民眾決定不再使用瓦斯熱水器,轉而使用電熱水器,或拒絕有俄羅斯資本背景的汽油站加油。但除了民間行為,對更多消費者來說,能源爭奪背後的油價大幅上漲,更直接的影響是讓更多人轉買新能源車。

這是很直接的經濟帳簿。

國際油價突破一桶110美元,石油生產能力旺盛的美國1加侖汽油價格突破5美元;英國升高到1公升151.67便士。歐美地區家用汽車使用度很高,對用車需求較大的普通家庭而言,高昂的油價或許會讓更多人轉而使用新能源汽車。

各國政府近年來也密集為新能源汽車站台。

美國總統拜登在發表國情咨文時,針對國內不斷發酵的通貨膨脹窘境,提出控制物價是首要任務同時,專門提出敦促降低電動車價格。次日拜登在個人社群帳號點名表揚福特和通用汽車,為新能源汽車的努力帶來可觀的就業數。

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是美國,是人口更少的德國及背後的歐盟。去年德國賣出68.1萬輛,歐洲整體銷量約215萬輛。相比之下,美國為第二大汽車市場,去年只賣出62萬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只有德國的零頭。

歐洲正在加速駛向新能源,而美國為全球最大產油國,新能源政策持續保守。無論福特還是通用,或故意遺漏的特斯拉,最大新能源市場都在中國和歐洲。隨著電網逐步脫碳,新能源汽車普及意味德國等歐洲地區,離整個能源「全面本地部署」又更近一步。

人類工業文明的心臟,能源問題長期以來都是國際關係的熱點話題。化石能源在全球分布非常不均,地理位置又和地緣政治、主權國家高度相關,能源史背後往往藏著各主權的博弈甚至內耗。

俄烏爭端背後的手段看,新能源之「新」,既有工程意義和環保意義,也有明顯的主權政治意象。某種意義說,新能源讓能源攝取本地化、分散化,讓能源與工業的關係不再有權力意義的「上下級」。回到工業成本意義的「上下游」,不太可能讓能源生產極端區域化──這不符合經濟訴求。陽光充足、水資源豐富、土地資本廉價的地區,依然可出口能源;工業和城市依然受益於更高效的能源生產。

烏克蘭局勢之外,圍繞著能源主權的「戰爭」會持續更久,歐洲正致力變成最後一次能源話語權的爭奪戰。

(本文由 品玩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