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平板超越 iPad 之前,請先打敗 Windows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3 月 15 日 8:45 | 分類 Android 平板 , iPad , Windows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Android 平板超越 iPad 之前,請先打敗 Windows


幾年前如果想買平板電腦,值得考慮的大概只有 iPad、iPad Air、iPad Pro,以及前代產品。

據Statcounter統計數據,蘋果一直占據平板市場近60%,壓倒性統治市場。這倒不是因為iPad產品多麼領先,而是Android確實不太爭氣,才給了蘋果一套模具用三代iPad的勇氣。

但到2021下半年,平板電腦市場開始出現轉機,華為、小米、聯想等大批Android廠商頻頻發力,迅速完成從入門到旗艦全價位布局。

2月三星春季新品發表會,三星發表幾乎目前螢幕最大(14.6吋)平板電腦Galaxy Tab S8 Ultra,起價看齊旗艦標竿的iPad Pro,這是Android和iPad旗艦價位首次交鋒。儘管售價昂貴,S8 Ultra銷售卻異常火熱,全球多國都缺貨,足以讓廠商懷疑是否低估消費者對旗艦Android平板的需求。

難道,Android平板終於要起飛了?

Android平板目前的終點,就是成為PC

如果不是遠距上課催生教育平板需求,可能沒有那麼多Android廠商願意再次拾起平板電腦。曾喊出「全力推動Android平板生態鏈發展」口號的小米,2018年發表小米平板4後,便進入長時間沉寂期,直到去年才宣傳小米平板5。

返回2018年會發現,Android廠商做平板電腦可說是吃力不討好。瞄準中低價位的小米平板4、華為平板M5只能用過氣的驍龍660、麒麟960晶片,性能落後對手;選擇高性能晶片三星Tab S4,價格又不占優勢。

▲ 司空見慣的分割螢幕功能。

最致命的是,Android平板比iPad少開發者相容,導致軟體品質參差不齊,一些軟體連基本放大都做不到,即使機子用2K螢幕也救不回強行拉大應用的糟糕觀感。硬體成本、軟體生態像兩道枷鎖限制Android平板發展,唯有經時間推移,兩道枷鎖才慢慢解開。

終於Android平板去年爆發,一方面像驍龍870等行動端晶片性能夠強大,能滿足遊戲、娛樂、輕辦公大部分流暢使用,另一方面是因廠商系統軟體掌控有提升。三年內針對平板的HD應用數量並沒有增加多少,不同的是廠商學會「遷就」。

近來平板發表會,無論默默耕耘的華為、捲土重來的小米,還是初來乍到的OPPO,都把平板大螢幕相容當成產品重點。如運行HarmonyOS的華為MatePad可透過「平行視界」功能將應用內層分割螢幕處理,讓同應用可一左一右顯示。

小米MIUI 13 Pad系統則用全局自由視窗,做到類似PC視窗化多任務操作。

OPPO拿手的懸浮小窗功能在平板用起來更舒服。

廠商透過分割螢幕、小視窗解決大螢幕體驗不佳問題,讓平板變「能用」,想辦法提高大螢幕利用率。

目前Android平板螢幕利用率最大化的,應該還是以三星DeX為首的「電腦模式」。大螢幕接上鍵盤,打開電腦模式,可用平板多視窗完成輕度工作,一定程度解決便攜辦公需求,乍看就像小筆電,或是十年前驚豔問世又以失敗告終的Surface RT。

十年後平板PC化、PC平板化來到交叉點,兩者對輕辦公關注讓筆電與平板電腦界限變模糊。目前看,影音娛樂依然是大多數人選擇平板時最主要需求,這也是平板最擅長的地方。

當高階平板螢幕尺寸開始趕上甚至超越筆電時,有必要重新思考平板定位:這尺寸下用手捧著平板不實用啊,如今平板瞄準的還是躺在床上看影片的人嗎?PC化發展,也許是尚未孕育殺手級應用的Android平板拓展用戶需求的最好選擇。然而這條賽道,Android平板面對的PC也不再是純粹桌面化的異類,而是互動、軟體生態高度相似的對手。

不懈探索觸控螢幕化的Windows

儘管Windows 8時代就開始向觸控螢幕過渡,但至今Windows平板觸控互動比Android和iPadOS還有不小距離。

微軟一直沒有放棄觸控螢幕,Windows 8的Metro設計語言可說是為觸控螢幕而生。Metro用便於手指點按的大介面取代較緊介面,確實解決手指點擊精準度不高的問題。

但過於激進推動觸控螢幕操作讓原本鍵鼠小範圍點按變成無意義大幅滑動,引起傳統鍵鼠用戶不滿,最終微軟只好在Windows 8.1和後續Windows 10淡化Metro介面,放回用戶更熟悉的傳統介面。

Metro失利並沒有讓微軟放棄觸控螢幕化嘗試,Windows 11的新設計語言Fluent,觸控依然是重要互動方式之一,微軟特地用Windows 11做了不少改變。

像是居中的開始介面採大模組圖示排列,方便點擊常用軟體。

觸控螢幕融入筆電觸控板的手勢互動,用多指手勢取代返回桌面等常用操作。檔案總管還像瀏覽器支援分頁瀏覽,透過點擊上方Tab欄便可管理多窗口。

不難看出微軟努力在鍵鼠與手指間找兩者兼顧的中間值,並在自家軟體取得不錯成果,一定程度解放觸控螢幕用戶的手指。然而其他軟體,微軟卻很難讓開發者跟上。包括傳統網頁設計,密密麻麻的品類排列、需游標放上去才出現的二級選單對觸控依舊不友善,這才是Windows用戶要面對的多數情況。

為了解決這問題,微軟早在Windows 10提出「一次開發多端應用」UWP架構平台,將行動端應用邏輯融入桌機,但微軟行動端處處碰壁,UWP應用推廣緩慢,還未能走出「小而美」階段。

既然從零開始做輪胎太難,為什麼不直接幫Windows裝輪胎?

於是乎Windows 11發表會,微軟宣布推出Android子系統(WSA),利用英特爾的Bridge技術讓系統原生支援Android應用,目前最新版Windows 11已能體驗。過去Windows用模擬器也可執行Android應用,微軟何必大費周章推出官方「模擬器」?

帶著疑問,筆者用二合一筆電體驗一週Windows與Android雙面生活,最後得出結論:這也許是Windows多年觸控化演進最重要的一步。這並不意味目前WSA的體驗遠遠甩開傳統模擬器。

就App兼容性和穩定性而言,WSA表現比傳統模擬器差,使用行動端常用軟體時,總會遇到閃退卡死。

▲ 觸控式鍵盤好看但不好用。

類似問題不少,看影片卡頓、播放失敗也是家常便飯。即便如此,筆者仍相信WSA加入對Windows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因WSA有傳統模擬器沒有的特質──直覺、連貫和純粹。

首先是設計純粹。

當Android App正常安裝後,就會出現在開始選單,打開時以獨立視窗呈現,和熟悉的一般軟體沒什麼差別,既不像模擬器臃腫,也降低學習門檻(當然目前安裝門檻並不低)。使用過程很少感受到Windows與WSA的隔閡。

例如Windows複製文字可直接貼到WSA、WSA應用通知可直接在資訊中心顯示。大量跨系統最佳化讓一切看起來順理成章,只有兩者傳輸文件碰壁時,才會意識到WSA原來是獨立分區子系統執行。

最打動筆者的是Android App真正為手指點觸設計、和行動端無二致的互動UI。相信對大多數使用觸控螢幕PC的用戶來說,觸控螢幕只是在沒有鍵鼠下迫不得已的選擇,使用頻率可能還低於滑鼠的滾輪中鍵。

毫無疑問,行動端App對觸控螢幕操作最佳化要領先傳統桌面軟體,意味筆者無需忍受桌面端細小密集讓人下不了手的介面元素,轉而用行動App取代。更重要的是,Android應用帶到Windows支援豐富了Arm架構Windows和Windows 11 SE等系統軟體生態,不用再為缺少x86 / x64應用支援而煩惱,解決從Windows RT開始便一直困擾微軟的行動化障礙。

▲ Thinkpad即將發表Arm架構Windows筆電。

當WSA穩定性問題解決,有理由相信硬體形態(包括Arm架構晶片)走向成熟的二合一電腦將迎來真正的春天。橫跨桌面和行動端的新形態PC,也將成為高階Android平板最難跨越的對手。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三星